转一位北大附小家长的看法:
关于奥数的利弊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的热议过程由来已久,不知不觉爱子已经上了一年级,因为数学已经渗透进了我的血液和细胞,所以耳濡目染小儿也就自然喜欢上了数学,无它。但总有新入学的孩子和家长必然面临这一无法回避的问题,毕竟是自己的专业和思考之必要,故属文以记之。
与其说讨论奥数问题,不如说是思考以下问题:诸如如何平衡精英教育和面向全体?如何看待教育改革行进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和产生的“副产品”并积极预防合理疏导?怎样平衡知识和兴趣?。。。。。。
对于数学,我接触了大概三十多年,交情不浅。回想起小学和中学的竞赛经历,现在觉得还有一种自豪感,所以我想奥数给人留下的不仅仅是竞赛,它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留下的是一种经历和宝贵的财富,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一种历练,在前进的道路上是一种对自我极限的挑战,是一种对自我勇气的超越。因为奥数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完美结合的智力体操,它可以训练人的思维,改变思维方式,讲究的是解题方法的峰回路转、解题技巧的曲径通幽,但他并不神秘,因为有规律可行,有方法可解。但因为有一定难度,所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树立信心、战胜自己、攻克难题的学习品质。从它的产生到它的盛行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所以单纯地讨论它的利与弊没有任何意义。存在即合理,合理是因为人们需要。就像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竞赛代表着一种理想和追求的方向,寄托着人们对未知世界和人类自身极限的挑战,所以即使不是全员参与仍然在全球的每个角落隆重上演,并让人激情飞扬。我们之所以讨论它的利弊,这不是奥数的错,准确的说是人为的不正当操作和不到位的理解所带来的困惑。我们能说哥德巴赫猜想很无聊吗?我们能说一加一等于二的辛苦求证很不值吗?时代需要会用数学、会学数学的普通生活者,也呼唤大师级的数学家的出现去寻找真理,探索无穷奥秘,开启智慧之门。所以在注重基础知识学习、面向全体培养合格的劳动者的同时,我们可以因人而异地实施精英教育,培养数学奇才,发挥他们的优势智能,人尽其才、各尽所能,让他们尽情绽放,成为数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但现实确实让我们认识到存在很多问题:若不关注个体差异,一把尺子生搬硬套,让所有的孩子都来攻克奥数,殊不知造成的是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得不偿失。中国自古都有因材施教的理念,奥数更是如此!
奥数,这数学王国的女神曾经历了多少沧桑和阵痛。我想这并不是在追求数学境界的那些曾经的伟大的引领者设置这个竞赛领域的初衷。它带给人们的应该是极限之美和神往,而不是功利,不是扼杀兴趣,不是哗众取宠,不是蜂拥而上。它应该是默默地追求,冷静地思索,需要的是百折不挠的勇气和物我同化的痴迷、无怨无悔。太多的功利只会使它走向颠覆和罪恶的歧路,甚至会折断孩子们刚刚长出的羽翼。
人类关于教育的追问从来就不曾停止它前进的步伐,在曲折和求索中前进,并不断臻于完美和健全。虽然在征途中困难与缺陷难免,但我们可以克服,变常见的围追堵截为疏导通畅,比如说让同一个年级中在数学学习方面聪颖过人的孩子在自愿的前提下集中起来开办奥数兴趣班,组织奥数方面的兴趣活动,通过行政干预和调节来达到育人目的,为什么不行呢?
选择苗子培养就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拔高要求,而且也关注个体,承认了差异,发展了部分学生的优势智能。作为第二课堂的出现既满足了部分孩子和家长的需求,又能培养孩子的能力,有何不可?我们还可以把它作为知识的营养套餐送给孩子,空闲时间在教室的黑板上根据不同学段选择一些合适的奥数题目让孩子们尝试着做一做,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不做硬性规定,让他们在轻松愉悦、在好奇猎奇中尝试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快乐,体会别样的风味和快感,那该是多么惬意!人的成长需要各种营养,但人们都知道米饭面食类是主食,是人们所必须的,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热量,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但人们不排斥水果蔬菜,甚至肯德基、伏特加。因为丰富的饮食不会让人产生味觉疲劳。同样如果排斥精英教育,只要大众教育,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将是残缺的。所以,知识也需要合理搭配,正因为大家已于此形成共识,所以就有现在的课程整合,有各种学科学习的足额课时,也有高等教育中的选修学分制。
我想对于奥数我们更要多一份思考和理性,而不要一叶障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地谈虎色变,一棍子把它打入冷宫,然后封杀,让它不见天日是要不得的。让它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效力才是当务之急,也是我们需要思索的严峻课题。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