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北京推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名校办分校是其中一个重要策略。从上世纪末,示范高中校接收薄弱初中,独立初中建制,办成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名校办分校掀起高潮。2005年,北京市正式启动名校办分校试点工作,7年后又正式启动“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北京市中小学名校办分校又掀起新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北京市优质中小学跨区办分校已达120余所。 现象 名校办分校呈现四大类型 从2005年,北京开始推动名校在郊区县建立分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北京市范围内的名校办分校已近200所,其中跨区办分校达120余所。 有业内人士按着管理形式的不同,将目前北京市名校办分校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是优质校办民办学校模式。这种形式多见于十几年前,北京五中分校、二中分校、十三中分校,后来这些体制改革校纷纷转为公办。近年来,为满足社会需求,一些优质校又开始探索体制改革,新创办了民办学校。如陈经纶中学分校实验学校等。 第二类是合作共建模式。优质资源校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合作,由名校向分校输入教育品牌、理念和管理等,但这些学校并不是同一法人,有些合作是政府牵线主导,有的则是自发合作。这一合作模式比较普遍,如北京二中亦庄分校、黄城根小学怀柔分校、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等。 第三类是“城乡一体化学校”模式,名校跨区到远郊区县新建校舍成立分校,这些分校的法人与本部同属于一个法人,实行一体化管理,如北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交大附中密云分校、一零一中学怀柔分校等。从2012年到2014年三年间,北京市共建设城乡一体化学校65所。 第四类是集团化办学模式。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优质校通过集团化办学形式,承办薄弱校或承接新建校,将这些学校作为分校区或集团成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管理等方面与本部一致,适当保持成员校的个性文化和办学自由度。如北京小学、史家小学、首师大附中等集团化办学。 历史 优质校跨区办学再掀高潮 上世纪末,为建设一批优质示范性高中校,为配合落实好初、高中脱钩政策,缓解地区择校问题,北京二中、北京五中、北京八中、北京十三中等一批优质校开始接收薄弱初中,独立初中建制,催生了一批优秀的体制改革校。北京市基础教育步入名校办分校探索尝试阶段。 2005年,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会同北京市教委等委办局和区县政府正式启动了名校办分校的试点工作。在各区县政府的主导下,名校办分校工作出现小高潮。以大兴区为例,先后引进了北京小学、北京八中、景山学校、北京十四中等区外优质学校。 2012年,北京市正式启动“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由北京市层面提供经费支持并协调各部门工作,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重点支持部分学校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北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执行校长李磊认为,城乡一体化项目为快速提升区域教育水平、缓解择校热起到有益作用。 记者盘点发现,随着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逐步深入,近两年一些市区优质校纷纷采取“集团化”办学形式,在本区或跨区开办分校。如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实验二小、北京小学等教育集团除了立足本区之外,在其他区县也有不少成员校。 趋势 双方“粘合度”不断加强 从名校办分校的区域特点来看,跨区办学的优质校多集中在东城、西城和海淀三个区,而朝阳、丰台和石景山区优质校多立足本区办分校。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一些“加工能力”强的普通校也开始受到青睐,如海淀区的北京实验学校就通过集团化形式,承办了平谷区的4所学校;育英学校在怀柔、延庆办分校,中央民族大学附中也在丰台、昌平两区承办了分校。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认为,北京市教育改革不断出台新举措,划片就近入学新政策的实施,中高考改革及招生制度的调整,以及中小学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等,客观上要求双方合作更加紧密。从名校办分校的合作方式来看,双方的合作正逐步从感情维系,到文件约束,再到彼此真正需求,紧密程度在不断加深。有教育专家认为,名校办分校合作开始步入提质增效期。 该专家还分析指出,一方面教育改革新形势使教育薄弱学校和地区更加需要优质校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也会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的布局。如随着北京行政副中心地位的确定,通州区即将成为继朝阳、丰台、大兴之后又一个引进名校的“大户”。 思考 校际合作目标须明确 名校办分校是促进基础教育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通过这种形式,政府加大了对薄弱校和郊区县教育经费投入,大大缩短了薄弱校的建校周期,使名校和分校的硬件条件都有很大提高;名校及分校的内涵发展明显,双方在发展理念、学校管理、教师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使分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逐步得到社会认可。 名校办分校探索出了缩小校际、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途径,加大了区县间的合作,较好地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引领作用,让农村和薄弱地区的学校、教师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城乡间办学条件的差距显著缩小,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薛二勇副教授指出,名校办分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面临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合作受制于管理体制、交流缺乏制度性保障等问题。因为,义务教育为区县管理体制,名校与分校在办学公用经费、教职工编制、绩效工资的实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此外,名校与分校之间的合作良莠不齐,双方责任、义务不明确,合作交流缺少目标引领。” 专家视点读懂学生是资源共享的前提 在达到基本办学标准的前提下,学校教育效果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由学校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班级活动实践、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而学生由于不同的个性、家庭背景、社区环境的影响,对不同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班级活动实践、校园文化有着不同的适应状况。因此,只有创设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名校办分校要加强区域政府部门之间的统筹和协作力度,做好分校的建设规划,同时做好名校办分校的顶层设计,规划共同愿景;明晰名校、分校合作交流的内容,通过分期合作协议等方式,将交流制度化、常态化,确保将合作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建立名校办分校考核评价机制,分别对办学合作双方进行绩效考核。 要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只有揭示不同地域、不同生源学校的有效管理、有效教学途径,揭示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环境下学生成长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推出特色学校,推出优秀校长和教师,扩大骨干示范队伍,提升教育者的整体水平;同时加强过程性的监督考评,科学地认识双方之间的差异,才能实现名校和分校的协调、持续发展。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