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等你  发表于 2011-6-17 11:13:58| 1771 次查看 | 0 条回复
 “捡来的”孩子——家长让“性”神秘化
  春节前,《青年时报》牛通社的小记者们对一些同学的调查很能代表一部分家长对待性问题的态度。陈颜同学说,小时候,有一天她问妈妈:“外婆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这是真的吗?”妈妈很尴尬,一边哄着她一边说:“你啊,外婆说得没错,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等你以后结婚了再告诉你。”陈颜小时候还真以为自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后来长大了才从书上、生理课上知道了真相。
  小记者陈雨佳说,她的很多同学的妈妈都说自己的女儿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甚至她妈妈也这么说她。
  李雨菲同学小时候问妈妈这个问题时,妈妈告诉她是捡来的!那时雨菲还小,就信了妈妈的话。那时她很伤心,甚至有点自卑自己是捡来的孩子。后来,遇到小朋友就问他们同样的问题,让她感到奇怪的是怎么有那么多人都和她一样是被捡来的呢?
  同学们的困惑是,为什么家长们要刻意隐瞒呢?隐瞒让性在孩子们眼里反而变得很神秘,心里也充满好奇。
  说明白还是不说明白——性教育的“度”把握不好
  北京的黄女士前些天跟记者聊起了自己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小松,很是哭笑不得。有一天她带着小松去超市,儿子要了一袋自己平时不喜欢的番茄味薯片,还要了一袋番茄味的薯片。黄女士好奇地问儿子,平时都不吃番茄味的薯片,这回怎么想起吃了呢?儿子说,同桌的欣欣喜欢吃这个口味的,番茄味的薯片是明天上学要送给欣欣吃的。黄女士有些哭笑不得,但更感到很担忧:儿子还这么小,怎么就知道如何讨好漂亮的女同学了,感情这么丰富,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呢?黄女士很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日常生活中,家长经常被孩子的一些问题“考倒”,诸如“我是怎么生出来的” “男孩为什么站着小便而女孩却坐着” “妈妈你的‘尿不湿’怎么没有我的大”,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很多家长不知道对孩子的问题该答到什么份上,说很难把握这个“度”。不说明白,等于没说;说得太明白了,要把事情的细枝末节都讲清楚,又怕孩子承受不起,或是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半瓶醋”的家长
  性知识与性道德知识均不足
  江苏省中学生心理信息采集分析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青少年性知识70%来自电视网络、同伴之间的谈论交流或课外书籍,来自家庭的却只有 5.5%。有 36.4%的母亲在女儿第一次来月经之前,没有告诉孩子该如何进行处理。一些家长告诉记者,自己最头疼孩子提到有关“性”的话题,一是自已不知该把性教育讲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自己都是“半瓶醋”,怎么教孩子?
  除了性教育知识的储备不能与孩子同步,家长们对性教育本身的理解和心态也有偏颇。家长们更关心孩子是否早恋了,是否发生了性行为,是否了解避孕及安全措施,却鲜有家长意识到性教育应该从品质、人格、人生态度谈起。比如,在女孩的青春期让她们懂得珍惜生命、自尊自爱、保护自己;在男孩的青春期让他们懂得责任,让他们明白他们也会“吃亏”———过早接触性行为,造成后果又不承担,不尊重女性,这些都会降低他们以后对爱情和婚姻的幸福感受能力。
  4岁孩子问“性”
  不知何时开始性教育
  不少家长不知道性教育应从何时开始。一位家长说,她的女儿4岁时就问她,将来要跟谁结婚。面对4岁,甚至更小的孩子问到与“性”有关的问题,家长有些措手不及,如此小的孩子,该不该和他(她)谈“性”教育,他们犹疑不定。“我知道性教育非常重要,但是从小学就开始进行,是不是太早了呢?”有些家长提出这种意见。因为害怕过早的性教育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家长们面对这些问题或者脸上一副吃惊的模样,说孩子这么小就挺复杂,从小就不学好;或者脸上一副窘迫的模样,支吾、糊弄、对孩子不予理睬,往往会说小孩子不该问这些;或者脸上一副玩笑的表情,视如儿戏,不讲科学,给孩子灌输错误的知识;或者一脸严肃,给原本光明正大的事蒙上了一层神秘,一般会说,问这样的事不好,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小宝门门都考了100分~~~喂,醒醒,枕头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