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mamiya  发表于 2011-6-17 08:58:05| 1548 次查看 | 0 条回复

对政府而言,应该从“资源平等”的起点促进教育公平。不仅入学机会要均等,还包括了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教育条件和师资水平、身心发展等多种平等的实现。关键是,政府采取积极政策时应注意其程序公正与结果公正


  根据2003~2008每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2009每年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等资料,笔者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做了一定考察和分析,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云南始终是小学预算内生均经费最少的地区


  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来看,上海、北京、天津、西藏、浙江、内蒙古始终是小学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最多的地区(由高至低排名),河南、贵州、四川、江西、重庆、安徽、云南始终是小学预算内生均经费最少的地区。


  就全国平均值而言,无论是合计、城镇还是农村部分,小学预算内生均经费在2003~2008各年度间的增幅均超过10%,其中2006~2007年度的增幅更是超过了27%,农村的增幅超过37%,2007~2008年度的增幅超过23%,农村的增幅为近26%,从2003年到2008年这六年间,共增长了超过148%,农村为220.90%。


  2006年以后呈大幅度增长的原因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所导致教育经费的较大幅度的投入。2003~2008年,小学预算内生均经费增长比例增长最快的是海南、江苏、重庆、宁夏、湖北、陕西等地,而增长最慢的是云南、广东、上海、江西等地。由此可见,经济发达的地区,比如广东,其增幅最小,浙江的增幅也很小,西藏虽然生均经费较高,但是增幅也很小。


  从数据分析看,西藏、青海、甘肃、天津、贵州、陕西、黑龙江、上海等地的政府比较重视对小学的财政投入保障,预算内生均经费占总生均经费的比例在全国居于高位;重庆、广东、浙江、四川、北京、吉林、新疆等地,相对而言对小学经费的财政投入保障不够重视,预算内经费的比重较低,尤其是重庆和广东,几乎居于最小比例的位置。


  研究发现,小学预算内生均经费的绝对城乡差呈增大趋势,而且是向着城镇比农村低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各地陆续重视对农村的财政经费投入保障,改变了农村比城镇低的趋势。就此方面来说,城乡差距有缩小的趋势。


  学校间差距最小的是东北地区


  笔者的另一个发现是,无论是合计、城镇还是农村,就小学存量资产而言,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天津、广东、西藏处于最高位置,而贵州、青海、甘肃、四川、宁夏、新疆及中部的安徽、河南处于最低位置。


  从2003年到2008年,六年间全国小学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的增幅大概在23%至34%之间,西部的青海、重庆、宁夏、甘肃呈下降趋势,增幅最大的地区多为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西藏等地。


  有意思的是,在普通小学生均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的差距上,全国各地呈现出一种“马太效应”,换句话说,表现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趋势。但各地的农村地区,差距则有所减小。从区域看,如果把全国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南、西南、西北六个片区的话,则这些区域内各校的差距超过区域间各校的差距。学校间差距最小的是东北地区,而差距最大的,则是华中南地区。

小宝门门都考了100分~~~喂,醒醒,枕头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