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看文章之前小编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位家长带了相关手续到其对口小学报名,该小学正是传说中的菜场小学。 学校老师用普通话问对方:有人才引进居住证吗?答曰:没有。 再问:那么有普通居住证吗?答曰:没有。 老师继续用普通话反问:你什么都没有来我们这里报什么名?! 这位家长也用普通话回答说:难道只有居住证才能报名吗?我们上海户口不可以? 此时老师大惊,当场用上海话和旁边同事讲,竟然有上海户口的人来我们学校报名,这位肯定是外地人后来取得上海户籍的。 此时这位家长用上海话接口了:为撒上海宁就勿好报名?这位老师很尴尬地笑笑,履行相关手续不提。
菜场小学因何而来? 菜场小学的一个曾用名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在很多年前,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体的非户籍人口(2003年之前还没有居住证制度,要么有户口,要么持暂住证)无法在上海本地的公办小学入学,如果入学,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借读费或择校费,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缴纳不起。另外,他们老家的教材和上海本地教材不尽相同,再加上当时的非户籍人口比例较少,在上海的小学里面的融入感极低,所以即使是少数较富裕的非户籍人口(不一定是农民工),也不愿意孩子进入上海普通公办小学。
几个原因凑在一起,于是就有了大量农民工子弟小学,其实极少数是上海各区利用各种额外的资源办学,大部分是这些农民工的老乡投资建设。这类学校因为没有政府拨款,再加上学费不能太高,所以经费上是捉襟见肘,无论软件(师资)还是硬件(校舍、设备)都不太好。当时,无论是体育老师教语文还是校舍里面不敢使劲跺脚怕震塌都不是个笑话。 这些软硬件极不达标的学校对于主管单位来说,是件极其头疼的事情,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管了吧,这些学校没有办学资质,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校舍是危房,完全应该彻底关闭,但是数以万计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读书问题怎么办;不管吧,如果出了老师虐待孩子或是危房倒塌之类的事情怎么办?主管部门恐怕也难辞其咎。
随着居住证制度的推进,非户籍人口入学上海本地学校的门槛日渐放松,所谓的择校费或赞助费也被取消。政策改变后,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也慢慢消失,部分被上海各区教育局收编,部分直接关闭。到了2010年左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进入上海的小学的门槛极低,几乎达到了只要报名就能进入的情况。
稍后的两年,各区慢慢收紧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入学条件,比如规定了社保缴纳年限、灵活就业证的年限等,也基本形成了每个街道大约有1-2所以收非上海户籍生源为主的学校。随着上海市区的房屋改造工作进入尾声,这些学校的学生的家长里面已经极少是原来意义上的建筑农民工,而是以居民区周围的菜场的卖菜人为主,所以农民工子弟小学这个曾用名消失了,这类学校的名称变为了菜场小学。
为什么在上海不能读菜小? 身边有很多外地优秀大学生,他们从小地方来,小学也不怎样,但也能考进589大学,但在上海就不行,尤其是现在。上海这么高的大学录取比例,比外地高多了,怎么就不能读菜小呢?
首先,上海大学录取比例确实很高,90%以上,但是它是牺牲中考比例。中考只有50%以上的人进入高中。很惊讶吧。外地高中你随便读,但上海高中很少,要进入重点高中更是难上加难。只有好的民办初中才能100%高中录取率,差的初中能考入高中的凤毛麟角,几乎是全军覆没。
那么那些民办初中是如何挑选生源。很不幸,自从取消小升初,好的初中几乎是血统论了,菜小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不管你成绩怎么好,人家就不理你,除非小五班优秀学员,或者奥数一等奖,只是拿到面试机会。菜小基本对应菜中,好的初中不会对应菜小。
菜小还是个毁人的地方,因为政策放开,农民工子女都能在上海读书,不是贬低他们,但是里面读书气氛很糟糕,没人读书,打架,偷东西。如果小孩懦弱点,人家看不惯你,就打你,家长不说,老师不管。好了!
亲身的例子,有人不幸进了菜小,书包天天都带锁,有一天忘记带了,东西被偷了,书给毁了!菜小的那些小孩事业最高理想就是做超市,商店收银员,不必像父母一样做工人或卖菜了!
所以,在上海千万别进菜小,如果不幸进了,就好好读书,考奥数,千万别在进菜初中,否则真的只能读职业技术学校了。
我想说,中考只有50%以上的人进入高中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我读初中那会就是这样,全班没几个人考上高中的。这篇文章给大家做个参考而已。
最后给大家收罗了上海各区菜小汇总(点击可查看大图)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