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默默  发表于 2011-6-14 10:53:52| 1458 次查看 | 0 条回复

 一位老师曾在一个小学语文教育网站上,看到其他老师在“读书会”栏目里推荐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飘》,推荐的热门书中还包括《简·爱》、《巴黎圣母院》等名著,他坦言,这些作品虽然都是经典,但却不适合儿童阅读。


  《蒲公英的种子》是收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的一首诗:“微风轻轻一吹,/我离开了亲爱的妈妈。/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一年级学生难免会感到纳闷:既然“离开了亲爱的妈妈”,怎么还会“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呢?这首诗所表现的内涵,与一年级儿童的情感产生一些背离。


  在最近举行的“首届上海儿童阅读论坛”上,与会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教育专家、教师纷纷提出,倡导儿童阅读,首先要解决成人世界如何引导儿童学会阅读的问题,在他们看来,读懂儿童,是引导儿童阅读的必要前提。



  儿童找不到感兴趣的书

宝山区虎林路小学曾对二年级学生家庭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的阅读量都不够大,尤其是家长,他们的阅读量比学生还少。这样,就很难形成家庭阅读的氛围。


  调查发现,“找不到感兴趣的书”、“没有时间看书”、“不爱看书”、“读书氛围不够”,是致使阅读量过少的主要原因。其中“找不到感兴趣的书”比例最高,说明学生还没有完全培养出阅读的兴趣。



  名著不一定适合孩子


  在文学教育日益引起重视的今天,小学生课外阅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老师已经开始注意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著,很可惜,很多老师推荐的成人名著,不一定适合孩子。


  纵观现有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视角上已经有较大的改进,但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所占比例非常少,进入教材的我国儿童文学作品,大多也是“伟人做平常事、平凡人有了不起的壮举”之类,让孩子们觉得无法亲近。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教材中真正关注儿童心灵和情感的儿童文学缺失,导致学生作文中出现假、大、空现象。


  一些专家提出,由于传统的阅读习惯,再加上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即使有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选入教材,也可能会被教师用成人的视野代替孩子“观察”,用成人的感悟代替孩子“体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吴圣苓认为,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真是一笔终身享用的财富,目前存在的儿童阅读“成人化”倾向,应该引起教育界的警觉。



  不提倡儿童文学缩写本


  模糊儿童认知特征、漠视儿童心理需求和任意拔高的做法,不仅不利儿童阅读,而且会减少他们正常的阅读兴致。一些专家提出,低年级儿童应该读读绘本,因为绘本是“形象”与“语言”的中间媒介。学习语言不应该被动接受,而应该主动建构、生动有趣。


  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朱自强认为,优秀儿童文学,不应该是那些模仿儿童文学的“教材体”作品,由七千多字缩写成四、五百字的《丑小鸭》不是儿童文学,由一千五百字缩写成四百字的《小蝌蚪找妈妈》也不是儿童文学。他认为,缩写本不仅流失了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含量,变得短、小、轻、薄,而且充满了阅读障碍,难以构成真正富有成效的语文学习。语文特级教师徐根荣指出,儿童文学有着自己的写作语言和情趣,如果稍长可节选,而用武断的办法“缩写”或“改写”,容易走样。


  少年报社《芝麻开门》副主编叶凤春认为,对儿童阅读而言,成人要做的一件事是,尽量用最完整、最好的儿童读物奉献给儿童,把阅读材料做地道,这样正确引导儿童阅读,才能让儿童真正培养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