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记得,你的婴儿在五个月大前,任谁抱都可以。但在六个月大前后,突然间,除了妈妈(主要照顾者)外,好像看谁都不顺眼,谁抱他,他就扭头大哭。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
虽然这个焦虑,会在一岁半后,逐渐淡化,但随着年纪渐长,在面对陌生人的那一刹那,他们会有一些直觉的警觉。他们会静静的看着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去观察“这个人安不安全?”、“他对我好不好?”。所以说,宝宝不会见人就打招呼,其实也一种自我保护。
对于宝宝来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预热的过程。
当妈妈要求宝宝跟陌生叔叔打招呼的时候,宝宝首先想到的会是:“我从来都没见过这个人,陌生、不熟悉……”而并不能马上反应到“打招呼”这个具体的行为。尤其对于处于“认生”阶段的宝宝,或是“正在学说话”的宝宝,来自心理和语言部分的准备时间就更长。
因此,往往会出现,妈妈要求宝宝打招呼时,宝宝没有及时完成,等妈妈和对方结束短暂寒暄,对方都已经离开了,宝宝才忽然说“叔叔好”。这时候,妈妈一定不要批评宝宝,说例如“叔叔都走了,人家在时你不说,现在说有什么用”之类的话。要理解和肯定宝宝的努力,
可以说:“宝宝说得真好,可惜叔叔走了没有听到,下次我们可以试着早点说,这样叔叔就能听到了。”
妈妈可以给予示范和提醒,但一定不要强迫宝宝打招呼。
对于刚刚学习语言的小宝宝来说,父母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宝宝的一切行为都来自于模仿。妈妈每次跟别人打招呼的方式和语言,宝宝看在眼里都是一种积累。宝宝不是做妈妈说的,而是做妈妈做的。妈妈没有必要每次出门前都义正词严地提醒宝宝出门一定要问好,这样才是有礼貌。而是仅仅需要做到按照自己正常的方式和他人打招呼和寒暄。
也可以在见到陌生人时,提醒宝宝打招呼,比如“宝宝,给叔叔打个招呼吧!”但是,不要期待宝宝在你的提醒后就做出具体行为,只是单纯的提醒而已。
如果不选择提醒的方式,妈妈也可以假扮宝宝的身份,以宝宝的语气跟陌生人打招呼。比如“宝宝,我们跟叔叔打招呼啦,我们问叔叔好!”总之,父母可以给予示范和提醒,但一定不要强迫宝宝打招呼。
妈妈不要把“不打招呼”和“不礼貌”画上等号。
成人会认为跟人打招呼是礼貌的表现,把“不打招呼”和“不礼貌”画上等号。事实上,宝宝不打招呼并不一定是刻意拒绝,也绝不是有意识地要“不礼貌”,而很可能是特定成长发育阶段的表现。因此,妈妈一定不要因为宝宝不打招呼就给他扣上“不懂礼貌”、“没有教养”、“不乖”的大帽子,也没有必要因为宝宝不打招呼而感到自己很丢脸。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