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大的孩子周旋于6个兴趣班之间,孩子逐渐出现了逆反情绪,一学习就神游,注意力变得不集中,甚至从心里抵触学习。现如今,父母比拼起跑线给幼儿频繁施压,“厌学症”成为学前儿童的一个重要心理疾病。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中心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厌学。在这些厌学孩子中,学龄前儿童占了34%,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如果面对与学习相关的任务,难以完成。叶斌表示:各年龄层的孩子都会产生厌学情绪,相对而言,学龄前儿童的厌学很大程度是家长造成的,必须引起家长的注意。
沪上某知名育儿论坛上,一则关于《5岁多的儿子厌学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帖子,引起众家长反思。不少妈妈在LZ“鼓励”孩子赶场各个兴趣班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发帖的家长说,自己的儿子5岁多,正在上幼儿园大班,是个精力充沛的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儿子出现了厌学和注意力不集中现象。
原来,从中班开始,妈妈就给儿子报了很多兴趣班,如:思维、绘画、英语一星辅导、数学、积木,最近又增加了钢琴。当兴趣班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妈妈发现孩子不对劲了,出现了逆反情绪。
“妈妈,我一天到晚都在上课,烦死了”,当妈妈第一次听到儿子抱怨时,并没有在意,满以为习惯一段日子就好了。没想到,这种情绪的爆发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儿子开始变得不爱学习,一学习就神游,即便是老师一对一的教学,也没有办法抓住他的注意力,最让妈妈害怕的是,孩子好像开始从心里抵触学习。这时,妈妈才猛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心里内疚极了,担心自己的疏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为何会产生厌学情绪?不少心理学专家分析,从学生内部因素考虑,大致可以分为:心理压力大而导致的倦怠型厌学;经常学业失败而引起的自卑型厌学;心智不成熟、学习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适应不良型厌学,等等。
厌学情绪的产生有三种可能。第一,学校生活不顺利,可能和同学有矛盾,被欺负了,或者学业负担太重,被老师批评等;第二,家庭教育失败,亲子沟通少,孩子的意愿得不到表达,思想被压制,郁结难舒;第三,家庭关系恶劣、家庭结构缺失,父母吵架、闹离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孩子认为生活得不开心,便用厌学去“惩罚”父母。
至于是否因为学习负担太重而导致厌学,专家分析,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异,没有具体的标准。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分析说,案例中5岁的孩子明显感到了6个兴趣班的负荷,确实是因为学得太多了,至少应该根据孩子的意愿减少几门。在厌学儿童中,有的才上幼儿园就要学高尔夫、游泳,还要学2门乐器,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对于5岁儿童来说,在玩耍中学习才是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刻意地上各种兴趣班显然是“太多了”。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厌学情绪表达各有不同。学龄前的孩子厌学情绪较之中小学生来说更隐蔽,也更难察觉。但是一旦孩子开始抱怨,家长如果还不注意,那么下一次孩子再抱怨时,已经有本能的抵触学习情绪了。
叶斌教授分析,有时候很小的细节流露出来的厌学情绪,值得家长关注。如案例中的孩子抱怨“我一天到晚都在上课,烦死了。”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强烈的厌学信号。在孩子抱怨前,应该已经有了一些迹象的显露,比如注意力不太集中,学习时讲过的事要讲好几遍孩子才注意等等。但是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事实上,家长一旦忽视孩子的厌学情绪,以强硬的态度暂时压制孩子这种思想,造成的结果常常是,孩子看似回归学习了,但过段时间,当他们开始抱怨或者是再次抱怨时,他们已经开始有本能的抵触学习的情绪了。
而在小学生,厌学最隐蔽的症状就是做功课时间变长,从下午4、5点做到晚上11点,双休日更是全天都在做作业。叶斌教授称,看上去很用功,但是学习效率很低。这就是厌学的症状了。家长其实可以关注一下,这么长时间写作业,孩子的眼神却是恍惚的,思维是凝滞的。
“通常小学生刚开始会屈从于父母的施压,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开始变成大人在旁边就好好学习,大人不在就逃避学习。”叶斌说,此时,家长若没有发现厌学的原因,仍以超重负荷的学业相逼,那孩子就会彻底厌学。
而一些初中生的厌学表现则更为直接,索性不去学校、逃课、沉迷于网络,成绩一落千丈,拒绝沟通。
心理咨询师也提醒,家长在不清楚孩子是否真正厌学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主动沟通,先问问孩子怎么想,再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观察一段时间,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可以带孩子到心理门诊咨询。轻度厌学是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来缓解的,但是重度厌学,甚至出现极端的思想行为,产生神经官能症,就要通过物理方法配合药物来达到治疗效果。
防止孩子厌学,最重要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经常问问孩子“你快乐吗”,也经常问问自己“我的孩子快乐吗”。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曾小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举了一个例子,天天酷爱运动,从小学习游泳、溜冰,最近又迷上了跆拳道,几次提出要去参加培训班。但是天天的数学成绩却在下降。妈妈非常担心。其实妈妈最想做的是让她去参加数学提高班。但孩子大了,对这种培训班已有了天然的抵抗力,硬逼着她去,恐怕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于是,天天妈妈给她报了跆拳道培训班,“我看周六下午你可以先去上两节数学课,然后去练你喜欢的跆拳道,权当是上体育课,放松身心,如何?”“好啊,好啊!”天天欣然答应。
有一次,妈妈打趣问她:“上数学课一定比跆拳道累多了啊?”“没有啊,我觉得两节课时间过得特别快呢!”接下来的日子,每当天天数学方面有了进步,妈妈都会开玩笑地说:“多亏了跆拳道啊!”
这是发生在她的学生身上的例子。虽然我们总是说孩子的成功不能等同于成绩。科学的家庭教育不应该将着眼点仅仅放在学习成绩上,而应该关注孩子的能力发展和孩子的感受。但是如今社会教育体系的成功标准与孩子快乐成长之间很可能会是一对矛盾。“作为家长,我们要适时地起到两者之间‘润滑剂’的作用,让我们的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她在完成自己事情的过程中找到快乐”,这是曾小妍的建议。
“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家长一定要努力呵护孩子的梦想,一旦学业压力让孩子失去梦想,学习不再是奔向快乐的目标,那么学习也就会失去乐趣。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叶斌发现,这些厌学孩子的共同特点就是,学业压力让这些孩子都忘了自己有梦想存在。更不要说,学前的宝宝们还没有来得及让自己的梦想变得更完美,就被压上了沉沉的学业压力。事实上,调查已经发现,不少中小学生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年级的上升,梦想的比例也越来越低。似乎在他们的脑海里,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工作、赚钱,因为失去了动力,让他们在学海里越走越累。
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辅导班,家长把自己内心的焦虑变成各种压力,强行施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没有了自由,没有了玩耍的时间,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尊重,孩子当然不快乐。
在叶斌看来,凡事都有它快乐的根源,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寻找到一件事——快乐的根源,孩子自然会满怀兴趣地去做。
“其实教育工作者也要参与到帮助厌学孩子的心理干预中来,尝试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更具生命力。”叶斌说,一位好的老师能够对孩子的厌学症状起到一半以上的改善作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还需要老师们的配合。当学生喜欢老师时,必然会喜欢学习。当老师让孩子爱上课堂时,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个“成长的烦恼”最终是可以解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