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带给我们小孩子的是什么? 一个4岁的孩子小白杨,在入幼儿园不到1年后,因害怕上幼儿园里的英语兴趣班、多次想玩室外滑梯而不成,最终向父母提出“不再上幼儿园”的请求。小白杨苦闷的背后,不得不让人不断反思: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幼儿园阶段的教育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幼儿园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培养孩子好的习惯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家庭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 赵忠心教授在许多场合总习惯举这样一个例子: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获奖者:“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结果却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说:“是在幼儿园。”
“现在,很多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学的知识过于超前,导致他们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小学的许多知识,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合理科学的幼儿园教学,应当要遵循教育规律,即幼儿园阶段主要是让孩子学习感性知识,发展形象思维。” 赵忠心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看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他有没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的探求新知的兴趣比教给孩子们知识更为重要。
中央教科所幼教研究室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王化敏认为,幼儿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奠定孩子一生的社会性品质最好的基础。
幼教方式要切合儿童身心发展实际
在“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日益明显的今天,究竟什么样的幼教方式最适合孩子们的需要、最能被孩子们接受?
实际上,对于这一问题,早在1989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就曾明确提到,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原全国人大常委、国家教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教育部总督学柳斌认为,幼儿园教育要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但是,目前不少幼儿园(所)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阅读、算术的内容提前到幼儿园开设,这不仅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人为制造了幼小衔接的障碍,而且还严重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柳斌说:“曾有人向我兜售过3个月让3岁孩子认识3000个汉字的‘妙法’,并希望能在全国推广,理由是,这种‘妙法’可以创造3岁扫盲的奇迹。最终,我坚决拒绝了,因为首先没有必要让3岁孩子掌握这么多汉字,其次三岁孩子尚未进入学习年龄,即便通过强化训练掌握了3000个汉字,也没有用武之地。况且,不用多久就会忘掉,这就像马戏团的表演,即使是一条狗通过强化训练也能做10以内的加减法……3岁孩子有他自己的任务,那就是用他的口、耳、鼻、舌、身去感知对他来说是陌生的、新鲜的未知世界,去和小朋友一起享受游戏的乐趣,去亲近自然,去感受亲情,去初步认识社会。这些对于一个3岁儿童来说,都比识字更为紧迫,更为重要。幼儿园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老师跟孩子共同行动的一个过程,文本是一种静态的表现,只有幼儿活动才是幼儿最本质的课程,课程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斩断升学链条,将幼教办成一种过渡性教育
“游戏教学”就是一条被世界各国公认的、“适宜孩子发展”的学前教育信条。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一信条目前正不断遭受来自各方挑战。
天津曾有一位家长在儿子经历两类幼儿园后,对幼儿园教育感到更加困惑。她儿子原来在一家公办幼儿园上中班,后来转到了一所私立幼儿园。在这家幼儿园“给孩子充分的快乐”的办园理念指导下,她的孩子得到了充分的自由。上课时可以随处坐,看书时,可以趴在地上。老师对孩子说话都轻声细语,从不训斥,也不在孩子之间进行比较。上课时如果回答问题,也可以随时开口。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位家长却开始担心:孩子在这样的幼儿园里,天性是充分发挥了,没有了约束,几乎可以为所欲为,可是为了让儿子能适应今后的小学教育,这位家长即使知道孩子从心底喜欢这家私立幼儿园,但她最终在升学压力下还是给儿子换了一家幼儿园。
对于这样的尴尬,赵忠心教授认为,根治“幼儿教育小学化”,首要的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斩断幼儿教育与小学升学之间的链条,并将学前教育作为幼儿进入正式教育体系的一种过渡性教育,不能像正规学校教育那样,把幼儿教育列入考核和评价体系中,否则就会加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同时,不论幼儿园、小学,还是家长,都应当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尊重孩子的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不能像小学那样,以识字多少或掌握知识的多寡为标准,决定孩子是上小班或大班,而应以孩子年龄为基准。
据记者调查,在北京,每年秋季,几乎所有年满6岁的幼儿园“毕业生”在小学新生入学前,都要参加相应片区内小学组织的入学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数学基本计算、英语口语、语文识字、诗歌背诵等。新生录取或分班,也大多是以入学测试分数为依据。每年暑期,在“学而思”等校外培训机构,甚至不乏5至6岁学前儿童补习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