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eu3141  发表于 2015-2-27 17:44:15| 1154 次查看 | 1 条回复
中国学霸为什么在美国会得零分?
2014年07月08日09:44   转载自教育专栏作者:方帆

  一大早,负责管理学生纪律问题的训导主任鲍尔策就把我叫住了,让我参加他主持的家长[微博]会,因为学校负责中文翻译的家长联络员陈老师还没上班,只好临时抓我的差了。参加家长会的是我去年的学生小宁,十年级学生,她的父母,还有历史老师南希。鲍尔策交代了一下开家长会的原因,把我吓了一条:原来是讨论如何处理小宁作弊的问题。

  小宁来自国内一个大城市里面一所相当有名的中学,读书勤奋,成绩非常好,属于“学霸”一类。她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对她平时也严格要求,所以成绩才会那么好。去年,她的父母作为交换学者来到旧金山,小宁随父母以旅行签证来到美国,就在我们学校读书,一个“学霸”,怎么需要作弊?我看见小宁的父母也是一脸不解,一脸焦虑。

  鲍尔策简单说了一下“案情”:南希老师布置了学期的第一个项目(project):学生们要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做研究,写一篇小论文,内容是关于古代文明是怎样影响现代文明的。项目必须装订好,用电脑打出来,至少七页纸。小宁交的作业是一本打印得非常漂亮的书,足足有五十页,题目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如何影响现代文明”。但是,南希老师认为小宁交上来的作业是抄袭的,属于严重作弊,不仅作业会得到零分,而且还会受到停学处分,记入学生档案-- 这辈子基本就跟好大学无缘了。

  小宁的父亲有点激动,他对我说,他不明白为什么小宁的作业是作弊。小宁那天一回家,就跟他商量怎样做这份作业。作为一个学历史的大学教授,宁教授觉得这个题目连他的硕士研究生都很难完成。于是,父女俩讨论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还一起到社区图书馆借了一堆书,又上网找了很多资料,讨论了一天,确定了论文的题目和内容,然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小宁一个人,天天晚上在努力读书,上网,记笔记,几乎两个星期一天都没休息,终于完成了这份论文。父女俩还非常兴奋,终于体会到美式的研究性学习和“素质教育”是怎样的了。可是,怎么忽然变成了作弊?宁教授从包里拿出了他们父女的讨论记录,还有借的书的书单,证明小宁的作业的确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不是抄袭的。

  南希老师说:每一个大项目,她都会要求学生交一份打印版和一份电子版,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学生抄袭作弊。她有一个软件,可以通过分析学生交上来的文章,从而知道是否抄袭自什么地方。小宁的作业,里面大段大段抄袭维基百科,各个网站,还有另外十几本书和期刊的论文,已经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全部都由她的“防抄袭软件”列举出来了。另外,一篇论文不可以是各种资料的堆砌,必须有一个自己的观点,然后使用事实和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小宁的论文,花了很多篇幅介绍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然后又从资料里面抄袭了现代文明有哪些东西是根据四大发明而产生的,可是却完全就没有谈到“如何影响”这个关键的问题。“因为她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观点,只会抄袭,当然就无法谈到如何影响了,正是这个最重要的原因,我才会确定她这篇论文只能得零分的。”南希老师最后说。而且,她得知小宁的父亲竟然是历史教授,却没有发现小宁论文里面致命的问题,感到非常诧异。她说:“小宁没有任何的脚注,没有列出她引用的资料具体来自什么地方,虽然在后面的参考资料中列出了一堆网址和书名,可是根本就不知道这些资料是如何被引用的。难道中国的大学生写论文,要求跟美国学生完全不同?”

  鲍尔策则跟小宁和她父母解释说,任何资料的引用,只要超过三句话,就必须清楚标明来自什么地方,不可以列出一本书名,然后让读者自己一页页去翻,看看引用的是不是原文的。“引用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跟“抄袭资料当作自己的观点”有本质的区别。

  南希老师说,她现在知道了原来中国的学生不像美国学生那样从小受研究方面的训练,甚至大学教授也不具备美式学术研究方式的训练。她说,论文的页数不需要很多,但是,有一个自己的观点,然后用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比什么都重要。她拿出另外一个同学的项目,才八页,说的是中国的活字印刷怎样改变现代文明的传承,有自己的观点,有资料的引用,可是,全都是为自己的观点服务的。她会给小宁一个机会,重新做这个论文,因为她现在知道小宁不是有意抄袭来交作业的,只不过是初中的时候没受过做论文的训练而已。而且,也希望鲍尔策不要处罚小宁。这次家长会在皆大欢喜中结束。



我穷的只剩爱币了,求爱贝发现金吧!
bbeu3141  评论于  2015-2-27 17:44:38
引发关系痛苦的原因——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
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这三件事已经清晰划分了我们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别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伞出去,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就得学会简朴生活。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在这个个性彰显的时代,竟然还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儿女的恋爱和婚姻,令到儿女或选择孝道,却独自品尝痛苦和遗憾,或坚守爱情,却在愧疚中挣扎,或左右为难,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这些都是谁惹的祸?这是中国人模糊的界限感惹的祸,就如心理没有断奶的孩子,既有独立的愿望,又有着与母亲分离的深深的恐惧,同时很难形成对事物的判别,常处于两难状态。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结,但缺乏界限感的社会。记得小时候,从城市返回农村的父母因习惯于关着院门,而遭到邻里非议,因为,面对关着的院门,他们不能象走进自家院门一样心无界蒂,院门这个界限令他们很不舒服。
    如果界限感仅限于物理上的个人空间或家庭空间的话,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对个人隐私的日益尊重,中国人的界限感已经大大增强。但是对于心理层面上的个
人空间和家庭空间,中国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这种模糊的界限感引发了人际关系中的太多的痛苦和无奈。
    同时,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很难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然而,犹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经历不同,读得书接触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统就会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有千差万别。
    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会意识到这种不同,并尊重这种不同。但如果一个人界限感模糊,面对这种差异,会非常痛苦,于是开始抱怨和不解:“你怎么这么办事?”“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你的想法好奇怪!”
    中国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当一个孩子自己跌倒,本应该自己爬起来,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却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起,其实,善良的中国父母已经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但因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背着孩子的书包,早送晚接,风尘仆仆。
    孩子慢慢成年了,独立意识开始强化,孩子觉得上什么学校是自己的事,和谁谈恋爱是自己的事,嫁给谁,娶谁是自己的事,但很遗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边大声宣告“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一边把找自己做的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觉得“你的高考志愿是我的事,你的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于是开始冲突,于是开始痛苦。
    在中国,关乎高考志愿、恋爱婚姻这样的大事,也不仅仅是父母的事,还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关切似乎全是他们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帮助,一份关心,但却是害了孩子,因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当成了那个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恋人当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后把自己的意愿拿出来,努力的充满热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见最终得以实施。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恋人互动。每天计较着我爱你多些,还是你爱我多些。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同事互动。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说“不”,本应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
   
不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于是他或她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自己的孩子互动。
   
如此继续,会造成很多代际传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剧的轮回,关系成为一种痛苦的纠缠。
   
所以,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界限感清晰起来,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





我穷的只剩爱币了,求爱贝发现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