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玫瑰灰  发表于 2015-1-4 12:28:18| 1556 次查看 | 3 条回复
目录
上篇 倾听孩子
倾听孩子
第四章 孩子恐惧的时候
第五章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
第六章 孩子愤怒的时候

第四章 孩子恐惧的时候

一、 孩子的恐惧感从何而来
    孩子降生时对这个世界几乎一无所知,他们期待得到爱、温情和理解。父母会给孩子尽可能多的关怀与温情,但往往不能够满足他们的期望。当某些他们不能理解的事情发生时,或经常受到冷落,就容易使他们感到恐惧。孩子有时比成年人更敏感,许多成年人感到无所谓的事情都会惊吓孩子。孩子尤其对突发的、痛苦的或缺乏亲情的情况没有思想准备。幼年和母亲或父亲分离,未对孩子解释就突然更换保姆,家里人情绪激动的谈话,被好事的亲戚拿来取笑逗乐,电视节目中的暴力等,都能使孩子受到惊吓。
    此外,有些孩子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受到过直接的身体伤害。难产、早产、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等,都可能惊吓婴儿,扰乱他出生后第一个月的宁静。严重的伤害会使某些孩子由于潜在的恐惧而经常处于紧张的情绪之中。
    感到恐惧的孩子会很难与他亲近的人保持密切接触。他不能承受你长久的注视,也不很快去试探并依赖他人,而是经常处于一种“戒备”状态,不能松弛下来平静地享受亲友的陪伴。惧怕也会使孩子变得急躁和难得满意,稍不如意就可能由于不耐烦或生气而大光其火。
    二、 孩子如何摆脱恐惧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完全摆脱恐惧。我们很少有人见到过孩子生来就会尝试使用的康复过程,因为它往往是我们所难以忍受的。孩子在宣泄恐惧感时,会深深地体验到恐惧,他们的恐惧感会随着发抖、干嚎、出汗和发脾气宣泄出来。在整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我们在身边给予关注,正如他们在哭泣时需要我们在身边给予关注一样。……孩子为消除惧怕所作的努力真是令人困惑不解:谁会想到让他们在你的怀抱里表现出恐惧感竟会有助于他们获得自信呢?
    三、 孩子经常间接地表现自己的恐惧
    有时候,孩子不会直接启动康复机制。他们不哭叫,也不跑向什么人寻求帮助,因为他们已经害怕去体验恐惧。他们以明显的“行为异常”的方式寻求帮助。他们或固执地躲避某些活动、某些人或地点,他们感到害怕的场合采取攻击性行为。孩子的恐惧也经常间接地表现为愤怒(详风“孩子愤怒的时候”一章)
    以下是帮助孩子摆脱恐惧的几个原则。一旦你的孩子在恐惧中大哭起来,你赶到他的身边想帮助他时,这些原则会告诉你基本的做法。
    1、 搂紧孩子。确保只要他愿意,他就能清楚地看到你
    你应当说尽可能地显示出你确信一切都好。你应轻柔而坚决地把他紧搂向你,鼓励他看着你,告诉他你就在他身边,他随时都可以看到你。
    2、 即使孩子拼命要推开你,你也要坚持靠近他
    要使康复机制起作用,孩子需要一个宣泄恐惧的对象。而你通常就是他近旁最安全可靠的这样一个对象。他会突然害怕你靠近他,仿佛你一靠近就会置他于致命的危险之中。他把从前某次可怕经历留下的恐惧感与你联系起来,因为他无法与从前那个抽象的阴影抗争,但可以与你抗争。如果你心平气和地允许他挣扎、哭泣和发抖,就能加快他摆脱恐惧的康复过程。
    3、 对孩子解释你为什么要守在他身边
    孩子会迫切地期望自己不必去体验恐惧。为了表明你是为他好,而不是要为难他,你要一再向他解释你为什么要守在他身边。解释得越充分,他越能信任你。你可以说,因为当他害怕时,你要和他在一起,你知道他现在没有危险,你爱他,不愿让他独自体验恐惧等各种靠近他的理由。
    4、 如果孩子攻击你,你要防止自己受伤
    5、 让孩子知道现在他是安全的
    不断地用话语安抚孩子,有助于他们宣泄恐惧。你的声调很重要,平衡的声调比话语本身更能令人安心。你的声调越充满自信,他越能面对恐惧。
    6、 拥抱孩子
    7、 一旦你感到害怕或愤怒,请立即中止帮助孩子的尝试
    四、 当孩子逃避令他们感到恐惧的事物时
   当孩子跑到你身边,试图躲避他们害怕的事物时,你可以当即启动治愈过程。首先要保证他的安全,去除不安全因素。然后,温和地鼓励他面对使他害怕的事物。让他看着他所怕的人或物,也可以试着朝那人或物靠近一点点。如果孩子吓得发呆,你就带他走得远一点再让他看。也许你得轻推他一下,把他的脸从你的膝盖上移开,或你们一起朝着那人或物挪近一点点。你在努力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爱护与安全,加上让孩子感受到些许恐惧。如果你表现得有些冷淡和不耐烦,孩子觉得不得不服从,就无法放松地宣泄自己的恐惧感。如果你给予过多的同情,他会失去体验自己恐惧的机会,而这种体验是治愈过程的重要组成。
    五、 笑声有助于孩子消除恐惧感
    如果孩子的恐惧不很严重,你可以先鼓励他发笑来帮助他消除恐惧,这样可以释放出恐惧所引起的较轻的紧张情绪。如果在他感到安全时,你能装出自己也害怕他所怕的事物的样子,他就会笑起来。当你用笨拙可笑的动作表现恐惧时,孩子会开心地大笑不止,甚至可能会以强者的姿态加入游戏,对你说,“我能告诉你怎么办,你得听我的!”这种新的力量平衡——大人吓得束手无策,孩子反而胆大有为——是对孩子的日常体验的难得的补偿,随着他串串笑声,紧张情绪会渐渐消除。
    六、 害怕黑夜
    许多孩子都有晚上难入睡或者天亮之前被吓醒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好办法是在睡前安排一些活泼的游戏,要有欢笑,可以有打打闹闹(不要胳肢),但要让孩子占上风。这样的游戏能使你和孩子肌肤相触,这是孩子的安全感的主要来源。这样的游戏还能让孩子感到被人理解。当孩子与父母共同度过的时光以游戏和欢笑为主时,他们会感到与父母很亲近。到了睡觉时,孩子就会比较容易面对主齿感到不安全的问题和感觉。他可能会开始反对去睡觉,或不肯刷牙,或不停地要你讲故事。你要做的是保持好情绪、自信心,继续引导他去睡觉。
    七、 当恐惧导致攻击行为时
    孩子有时会掩饰自己的恐惧。他们因为感到孤独、被人冷淡而不愉快,但不知该怎么办。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会尽量保持正常举止,然后可能会突然打别的孩子一下,揪妹妹的头发,或扑打你。这些是最让父母讨厌的事,很容易被认为是故意的粗野行为,使父母对孩子产生看法,心想,“怎么她这么大了还不能控制自己?”
    不管是什么年龄,人在害怕时都无法正常思维。当孩子由于害怕而无法正常思维时,他们就会因为自己受到的伤害去同样伤害别人。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操场上被人推了一下,在紧张或惧怕之中,他就可能去推别的什么人。受到辱骂或见到过别的孩子遭受辱骂的孩子,在情绪紧张或感到孤立时会脱口骂人,不论他是否懂得所用词的含义。使孩子感到恐惧的事件常常会原原本本地再现于孩子的行为之中。
    要帮助一个可能会由于恐惧而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父亲或母亲应该预见到会发生的麻烦,在孩子做出攻击性行为之前及时制止,以免造成伤害。如果在孩子已经弄伤了别人之后你才赶到,孩子此时通常会沉浸在内疚之中,无法体验任何其他感受。他也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使自己能痛快哭泣或发抖以排除恐惧。
    八、 倾听感到恐惧的儿童 犹如走钢丝
    我们常看到成年人以严厉、羞辱或反感的态度对待恐惧中的孩子。“马上给我停止这一套!要不我就揍你屁股啦!”“行啦,别像个小孩子似的。现在赶快进教室,要不我就告诉老师说你想留在家里守在你妈身边!”“你再敢……我就把你锁在你的房间里,教训教训你!”人们需要时间和练习以及充分的支持,才能在孩子因恐惧而产生不当行为时,不按照老习惯去对待他们。我们正在尽力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排除恐惧,找出致使他们胆怯及有攻击性行为的根源。就像走钢丝的人,我们必须小心地保持平衡,不让自己倒向老习惯。在建立起全新的对孩子的复原能力的信任的基础上,我们循序渐进:当他们感到害怕,躺在我们怀里时,我们给予倾听;在他们害怕时,我们始终留在他们身边,轻轻搂着他们,直到他们重新获得安全感;于是,在最终走完钢丝后,我们将看到他们又能欣赏自己的生活,比以前更勇敢,更坚强。
    提示与思考:
    1、 小时候你是否有感到胆怯的时候?是否惧怕过某种事物?
    2、 当你小时候感到胆怯或害怕时,是否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是什么样的帮助?周围的成年人当时是怎样对待你的?

第五章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

一、 一些全新的假设
我们大多数做父母的常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判断自己为人父母的能力。当孩子显得愉快、听话、可爱、又有礼貌时,我们就为自己,也为孩子感到自豪;当孩子情绪低落、不讲道理时,我们或是责备自己,或是抱怨孩子。我们处理事情时往往受一种广为接受的观点所左右,即孩子有了麻烦是件“坏事”。我们会通过尽力劝说或施加压力,迫使他们重新成为“好孩子”,因为我们不愿意觉得自己是“坏”孩子的“坏”父母。
    建议父母不必勉为其难地强使孩子们变“好”,而是尝试另一种方法。即倾听孩子的情绪宣泄。它是依据以下这些并非凭空的假定:
    1、 儿童天生是可爱的,他们容易与人相处和合作,有很强的求知欲。
    2、 儿童良好的天性会被不良情绪掩盖。当他感到悲伤、惊恐、害羞、孤独或不被赞赏时,其良好天性可能被掩盖。不安情绪会使孩子的行为“出轨”,不再对人抱有信任、合作、热情的态度。
    3、 受伤害的感受会导致孩子的行为变得可恶、可怕或僵化。这类行为表明孩子在寻求帮助。
    4、 如果孩子正处于上述状况,情绪很糟又很倔,只要有位成年人来到他身边关怀地倾听他诉说烦恼,他就会从受伤害的感觉中解脱出来。
    特别要注意的一种情绪是沮丧,它是任何一个热切求知的人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孩子们带着“我当然能做”和一定会成功的期待去学习。他们对于自己想干什么有自己的主意,这是件好事。然而他们的能力只有通过坎坷的、有失误的尝试过程才能得到增强。沮丧是学习过程中每天都有会发生的突然故障,是孩子所期望的与他们所能做到的二者之间的矛盾的自然产物。
    二、 沮丧会阻滞学习过程
   对于任何年龄的学习者来说,沮丧都是难以对付的敌人。我们都知道沮丧是如何发生的:一个孩子无法让事情按照自己的愿望进展,然而为了自己的荣誉,他又不能放弃努力。最终他失去了采取新方法进行尝试的能力。他想成功,但不知如何做,他感到惶恐。此时,善意的成年人的建议对他不起作用,因为他的那种感觉或情绪已经压倒了他思考的能力。此时如果禁止他发脾气,他一定会放弃要学习的愿望。以后每当遇到相似的情况或相似的学习任务时,沮丧就会像豪猪毛一样竖起来挡住他的路。
    三、 孩子怎样才能摆脱沮丧
    当一个灰心丧气的孩子感到安全时,他会开始发脾气,即开始一个自然的康复过程。孩子大吵大闹时,会全身发热,也可能会哭泣和冒汗。这样的发脾气通常并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他们不是坏脾气,也不是有恶意。这种情绪爆发会大量释放出致使他们一触即发的紧张情绪。
    大多数父母从来没有机会观察发脾气如何使孩子们恢复了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因为当孩子流露出自己的情绪时,周围的人都会对孩子发火或吓唬他。尽管每一个健康的孩子都曾一再地尝试用发脾气来驱除沮丧的感觉,我们却一直认为孩子不该发脾气。
    孩子发脾气并不一定意昧着你作为父母有什么过错,或事情有什么不对头,或孩子有什么过错。当然,如果孩子在类似的情况下重复发脾气,也许说明你对孩子的行为的期望或限制是不恰当的。例如,在商店买东西时不许小孩子触摸任何东西,肯定会让他感到沮丧。儿童不会抑制自己与生俱来的学习愿望,他们常通过触摸来学习。他们自己的希望和想法常超出自己的能力所限。发脾气是感到沮丧的孩子摆脱不良情绪的途径。
    四、 倾听孩子发脾气
    一旦你能把握孩子发脾气的规律,倾听他发脾气并不比听他哭泣更困难(参阅“孩子哭泣的时候”一章)。发脾气就像是孩子情绪系统中的雷霆闪电。下面是关于倾听的几条一般性准则。
    1、 要靠近孩子,但别试图安慰他
    大发脾气意味着大量噪音和运动。这有助于他摆脱由于自己未能达到目的而感受到的羞辱!让他去撒泼吧。发脾气的过程大多不会很长。你也许得坚持听5至15分钟。一旦得到倾听,发脾气会很快过去。随后孩子可能会咯咯笑,与倾听人热烈地亲昵一番。孩子从几乎要崩溃的状态又恢复了平静和理智,这样一个奇妙的转变过程正是倾听的结果。你会在随后的几小时或几天里欣喜地发现孩子的耐性有了很大的增长。
    2、 如果你和孩子刚好处在一个公开的场合,你可以小心谨慎地把孩子带到比较隐蔽的地方,以便安然度过“风暴” 。
    孩子们看来经常选择公开场合开始发脾气。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周围有很多人时,发脾气对自己有利,也可能是由于置身在成年人的环境中,对他们造成的压力最终超过了他们的承受力。比较恰当的处理是设法把正在撒泼的孩子带到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以便你能控制局面。大多数旁观者会很乐意看到你处理问题很在行的样子。实际上他们大多也有过一两次同样的经历。所以不必太顾忌旁观者。
    我认识一位父亲遇到这样一个情况,他的商业街的一个拥挤的玩具店里大发脾气。他没什么地方好去,就抱着大吵大闹的孩子沿街走了十分钟之久。感觉尴尬的妻子则跟在后面,保持一定距离。事情过后,他们以为两岁的孩子会像每天中午过后那样疲乏无力。他们壮着胆子走进一家咖啡店吃午饭,没想到儿子在那里自始自终都表现得又乖又伶俐,让女服务员着了迷。
    五、 这种倾听会导致纵容孩子吗
    “如果我倾听孩子发脾气,孩子就会恢复正常举止吗?”这是人们常有的问题。人们觉得孩子那些令人头疼的吵闹太频繁了。如果我们每次都得听下去,生活不就变成了一片吵闹声了吗?我们不是更无法对孩子加以控制了吗?我们怎么能容忍他们的任性呢?
    允许孩子顺其自然的发脾气,开始的那几次对父母们确实很难忍受。一个好办法是在父母们(不一定得是夫妇)之间建立起相互倾听的伙伴关系,这样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担当倾听者这个困难的角色。具体的办法是,两个有子女的人约定好时间,避开孩子们,专注于有关为人父母的话题。每人轮流谈一谈作为父母亲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有困难。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探究一下由于有个沮丧的、爱发脾气的孩子而产生的种种感觉。例如,有机会能着重谈谈那些磨蚀我们的耐心的种种情景,我们就能够以较为冷静的头脑,目的明确的行为,振作精神地去倾听孩子。
    孩子们不会挑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脾气,所以,不要指望你的耐心倾听会造成一个完美的有礼貌的孩子。幼小的孩子只要需要就会发脾气。有父母倾听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时不容易受挫折而信心崩溃。在儿童时期他们已得益于宣泄,从中增强了自己的韧性和自信心。
    运用倾听的办法,你可以期望孩子将逐渐增长应付重要挑战的能力。他遇到困难仍会坚持学习,面对不合理的事物,他会维护自己的正直。与严格的循规蹈矩相比,以上那些品质会使他更成功地接受人生的挑战。消除了紧张情绪,他经常能够与人愉快地相处。烦躁时他能得到倾听,他就学会了设身处地地同情他人,因为你正是这样对待他的。
    提示与思考:
    1、 请回忆孩子最近一次发脾气的情景。你当时的感觉如何?你是怎样对待他的?
    2、 你小时候发脾气时,父母或其他成年人是如何对待你的?

第六章 孩子愤怒的时候
一、挑战
   我们有时很难区分发脾气和愤怒,因为这两种情绪的外在行为表现都有大吵大闹,都使人失去了我们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好风度和良好的自我控制。愤怒有时源于恐惧和悲伤;有时则是对于不公正的情绪性反应。不论是保种情况,只要愤怒的发泄能为人理解并得到倾听,孩子和全家人都有会从中受益。
孩子愤怒时,情绪激烈,我们也感到应该作出相应的反应。第一反应是想对孩子说理。不过由于他正陷在愤怒的情绪中,对他说理很少奏效。他根本听不进或无法理解我们的话。而我们自己也往往会由于孩子的“执迷不悟”而感到沮丧。所以当孩子生气时我们也常忍不住发火。
    那么怎样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呢?怎样可以消除气恼中的孩子与父母的隔阂呢?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方法使孩子重新能够与我们很好地交流。我们想让他们了解,即使不能样样满足他们,我们依然是很爱他们的。如果对愤怒的孩子给以关注和爱,他就有机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并最终摆脱它。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惩罚或孤立孩子,他的怒气就会被埋在内心深处,在那里不知不觉地增长、膨胀。
面对愤怒的孩子,我们要尽可能保持心平气和,给他机会发泄出内心的怒气,他就会恢复自信,重新感受到别人的爱。
    安排“专门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可以为我们能较好地处理孩子的愤怒打下重要基础。那些令人担忧的“危机时刻”,“专门时间”的作用就好似一种解毒剂。
    无法忍受他人的怒气仿佛是我们从前辈那里继承的遗产,所以有必要对愤怒的情绪作一番剖析。
    二、 怒气掩盖着内心深处的伤痛
    愤怒的孩子起来打手势汹汹,其实他的内心是惊恐不安和悲伤的。一件很小的事会使他感到自己受到严惩威胁,而且他除了奋起反抗外别无选择。他还感到孤独,认为没有人能理解他,没人愿意向他伸出救援的手,所有的人都想伤害他。孩子天生渴求温情和友善。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狂暴地打他的亲人,你可以假定他正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他是以这种方式吁请人们注意这个事实:他受到了伤害,需要帮助。
    孩子悲伤的时候,哭泣可以排除他们的悲伤。害怕的时候,哭泣、发抖和出汗可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发过脾气之后能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但孩子愤怒的时候,却没有确切的、与生俱来的康复途径可循。愤怒好比一道铁丝网,父母必须越过它才能靠近惊恐而又充满痛苦的孩子。一旦学会如何靠近愤怒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摆脱造成他们愤怒的主要原因——惧怕和痛苦。
    三、 孩子的怒气通常掩盖着某个可怕的经历
    当孩子感到处境危险,或经常独自一人、无人做伴,或见到别人受到伤害,都会强烈地感到恐惧。这时,他们几乎总会由于过度惊恐或为恐惧所压倒而无法抗争。面对危险,正常的反应是全力抗争,然而巨大的恐惧会使孩子处于消极状态。他们会退缩,发呆,或默不作声以求逃生。这些骇的的时刻会给孩子留下深深的印记。在脱离危险之后很久,他们仍然会感到惧怕。他们惧怕既来自那件他们所遇到的可怕的事物,也来自在那次遭遇中自己陷入完全被动的处境的体验。
很小的不快可能会触发孩子很久以前的经历留下的恐怖感。尽管此刻他并未面对严重威胁,他的行为正如那次一样,因感到孤独和惊恐而作出自卫的反应,他愤怒。愤怒的孩子是在与一个不存在的敌手争斗。此时,有效的方法是伴在他身边,帮助他处理他的恐惧和悲伤。
    四、 孩子在愤怒中讲不出恐惧的真正原由
    一个孩子不可能告诉你说,“我吓坏了,就像我去年那次碰伤头一样害怕。”以往可怕的经历的各个细节会留在孩子的记忆中,就像扎在肉中的刺一样,深深地影响他的思维举止,但又不总是能为孩子自己所意识到。孩子通常不可能直接处理有关的经历。好在孩子不需要我们完全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他们在试图排除那些使他们“失常”的情绪时,只需要我们的关注。
    五、 你可能成为孩子攻击的对象
    当你试图帮助处于愤怒情绪中的孩子时,你将面对的是某种压抑已久的孤独。孩子感到为世人抛弃,孤独无助,尤其对你特别失望。这当然是既不公正也不理智的,可事情看来就是如此:孩子感到危险或无助时,他们会让自己的情绪反应——通常是愤怒和不信任感——指向他们最亲近的人。
    当然,你不该受到这样的对待。你已经尽力去爱孩子,孩子却叫喊着说你从严不关心他,你一直很坏。但如果你此时急于为自己辩护,要“澄清事实”,就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孩子。因为他需要告诉你,他对你有什么想法,然后才能接受你的帮助。一边给予关注,一边倾听孩子情绪激昂的诉苦,应该是最奏效的做法。
    六、 你的目标是穿越孩子的怒气
    尽管他对你发怒,坚决要你走开,对你不信任,你也要慈爱地留在孩子身旁。经过尖叫、发抖、冒汗和大哭这些能释放出隐藏在深处的伤痛的过程,孩子会惊喜地发现,在他一直对你发火的时候,你始终在他身边。
    七、 你也需要帮助
    要帮助孩子排除愤怒情绪,你得有精力、时间,还得想念在这个暴跳如雷的年轻人的身体里有颗温柔的心。还需要一些经过练习才能学会的技巧。先练习倾听哭泣的但并不愤怒的孩子。你需要体验如何帮助他度过悲伤,而他需要学会在自己困难的时刻能信任你。然后,在他发火的时候试着平静地留在他身旁,倾听他体验恐惧的全过程,从中你也了解到有关的康复过程。你很想看到孩子摆脱苦恼不堪、怒气冲冲、不可理喻的状态,恢复他原来可爱、懂理的样子。那么现在你可能已经在你和孩子之间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感,可以再进一步了:你可以开始穿越他的怒气了。
    要帮助孩子,关键在我们自己也能获得帮助。我们自己的愤怒情绪,正如孩子的一样,也植根于悲伤和恐惧。愤怒和恐惧搅扰着我们,我们害怕失败,害怕孩子失败,害怕我们承受不了做父母的压力。请找一位能关注地倾听你的朋友。对他谈谈你自己,你的孩子,你的希望和你的失望。随着朋友的倾听和关注,尽管这样做对你很难。向别人倾诉以释放自己的烦乱心情能增强你的耐力,从而更好地承受在试图倾听处于愤怒中的孩子时会遇到的各种刺激。
    八、 倾听愤怒的孩子的要领
    1、 如果孩子显得愤怒,你要留在他身边,尽可能了解问题的本质。你要走近孩子鼓励他说下去:“怎么回事?”“还有什么?”“你想要什么东西?”
    2、 估量一下你自己的心境。此刻你是否头脑冷静,能够倾听
    3、 给孩子以温暖与亲情。不要勉强孩子接受,但要不断给予
    愤怒中的孩子需要探明他不会失去你的关怀。你要冒着他对你的攻击努力靠近他,向他表明你要和他在一起,他对你很重要。当他意识到不论他如何对你以恶语拳脚相加,都不会失去你的关心和爱护,治愈悲伤和恐惧的过程就会开始。你应该全神贯注地听他宣泄,不要因为他的情绪使你感到难堪而退缩。当他还不想向你显露掩盖在愤怒下的创伤时,你会听到这类恶言恶语:“我恨你!”“你在这儿让我更生气,快走开!”等等。
    4、 留在孩子身边,继续倾听
    孩子可能试图避开你,要独自呆着。他会对你说他需要这样,你跟着他只会增强他的愤怒。这时,你要坚持接近他,使他能感受到你想帮助他的意愿,并且确实在考虑他的话。也就是说,如果你被命令“走开”,你就说,“好吧,我就后退几步。可我真想过去挨着你在床边坐下来。”
    5、 对孩子解释你为什么要留在他身边
    你的解释应言简意赅。但孩子在平静下来之前是不会理解你的解释的。
    那么你为什么不走开呢?因为,以前你曾按他的要求走开了,却并没胡使他平静下来。所以这一次你决定不走开。还因为,当他情绪这么糟时不应无人陪伴。再则,如果你不走,他只是感到你很讨厌,但如果你真走开了,他会觉得你并不真地关心他。你不走是因为你爱他,要和他在一起度过他最困难的时刻。重要的是你要想办法让他意识到你正在竭力要好好地爱他。
    6、 如果孩子对你拳打脚踢,要注意自我保护。如果你能应付,不要走开,让他打。
    接近孩子的关键通常是:在他攻击你的时候,你的关怀总能打开他泪水的闸门,并使他能够发抖,最终在感情上把他重新带回到你身边。
    7、 不要让孩子在愤怒中打坏有价值的物品,或伤害别人
    因为孩子在事后会感到内疚。允许他表现自己的情绪,用力挣扎,但要及时阻止他的毁坏行为。
    8、 克制自己要说教、斥责或批评孩子的欲望
   与愤怒中的孩子是无法讲道理的。试图表明你是“对”的,他是“错”的,只能使孩子认为没有谁真正在意他。如果是因为你的合理要求引起他的愤怒,此时就不要对他长篇大论地讲你的理由。你只需坚持你的要求,爱抚他,关注他,留在他身边,允许他大发雷霆。一旦他能与你沟通,他的判断力就会得到恢复,也就可以理智地与你讨论问题了。很可能,这时已没有必要进行你的对与错的说教了。
    九、 暴力问题
    口头命令对于情绪冲动的孩子一般不但不会奏效,反而会火上浇油。成年人的果断的(并非粗暴的)干涉行动会有效得多。
    十、 孩子的愤怒可能是针对着不公正
    十一、 允许你自己在学习中犯错误
    提示与思考:
    1、 小时候当你表达自己的愤怒时,是否有人倾听你?
    2、 对于你,倾听一个处于愤怒情绪中的孩子,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已有 1 人打赏爱币 收起 理由
爱贝妈妈 + 50 亲!给你一个大红包,拿去买糖吃吧!

总打赏: 爱币 + 50   查看全部打赏

trkwj  评论于  2015-1-4 12:29:56
爱币爱币
机智滴健长  评论于  2015-1-4 12:38:25
谢谢分享,学习了
汗水一直下,只为咱宝贝!
往事  评论于  2015-1-4 12:43:58
学会倾听,走进孩子的心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