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玉爸爸  发表于 2014-6-17 21:22:23| 2791 次查看 | 2 条回复
[摘要]幼儿大脑、语言和思维等的发展使双语教育成为可能,但这种可能性能否真正转变为现实,还取决于是否具备相应的外部条件,即自然的双语环境和适宜的教育。只有将两者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促进儿童双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幼儿;双语教育;语言环境

  一、什么是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亦称双语教学,是一种旨在培养和造就双语并用人才的教育模式。双语教育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早在公元一世纪时,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就明确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的思想。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西方移民人数的大量增加,北美一些移民国家为了使外来移民能够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采取了一种以当地主流语言结合移民的母语进行教学的双语教育制度。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双语教育问题再度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什么是“双语教育”?这是双语教育的基础性问题。研究者们分别从双语教育的目标即双语教育中两种语言应达到的水平、双语教育的方式即如何实现两种语言能力的发展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于双语教育的目标,20世纪3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布鲁姆菲尔德(Bloomfield,1933)认为.所谓双语能力就是掌握两种本族语的能力,即所掌握的两种语言都应达到母语的水平。然而在现实中,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并不容易。因此,到了20世纪50年代,“双语”的概念逐渐拓宽。霍根(1laugen,1953)提出,只要能使用第二语言的词语表达完整的意义,就可以说具有双语能力。麦克纳马拉等人(Macnamara,1967;Brooks,l 964)认为,除了掌握第一语言外,略具第二种语言能力或能习惯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人就已经具备了双语能力。格劳斯金(Gmsiean,1982)也提出,不论各种语言是否达到流利程度,只要能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就可以称为双语。实际上,双语教育是与社会需要密切相关的,20世纪后半期对于双语教育目标认识的扩展体现了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关于双语教育的方式,麦凯和西格恩(1989)认为,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卡明斯(Cummins,1997)刚进一步提出,双语教育通常是指“在学生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者更多)教学媒介语。这两种语言被用来教授科目内容而不单纯是语言课程本身;”我国的一些学者则认为,双语教育是“使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通常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工具”;(严学,1990)“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用两种语言上课造两种语言一种是学生的本族语母语,另一种是学生地区的通用语言(二语)或学生所学习的目的语(外语)”;(张正东,2002)“在学校中全部地或部分地盂;外语(英语)传授非语言学科的教学”。(王斌华.2003)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舅.尽管研究者们对于双语教育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其摹本核心是一致的,即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帮助学生掌握双语目的。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双语教育,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双语教育中,语言本身的地位是双重的,它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教育的手段双语教育通过将语言渗透于不同学科,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双语能力,理解人类的多元文化.培养全球意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双语教育不同于单纯以语言学习为内容的语言课程,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外语教学,即将外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来教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就此而言,目前我国不少地区推行的“双语教育”在本质上仍属于外语教学的范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

  其次,双语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双语能力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不能损害“母语教育”,不能以牺牲母语为代价。母语教育是提供优质教育和实现基本教育需要的先决条件,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文化归属意识”乃至世界观的建构,并且母语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单纯的自然习得就能够成就的。(钟启泉,2003)因此,双语教育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都使用外语.而将母语排斥在外。

  第三,双语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不同.需要根据当地的需要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双语教育模式。如,美国是世界上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其双语教育的目的是在尊重各民族特点的前提下,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主流社会。因此,美国的大多数学校全方位使用英语开展各种活动。而欧盟各国和新加坡双语教育的目的是出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双语人才,所以在这些国家母语和英语都是教育的重点。

  二、幼儿双语教育的可行性

  大量研究表明,双语教育对于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增强儿童的人际交往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Bialystok, 1987;Galambos & Hakuta.1988;Baker,1988;Reynolds,1991)那么,双语教育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适宜?幼儿阶段能否进行双语教育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对于幼儿双语教育是否可行的问题,应当从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外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从儿童自身的发展来看,首先,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即出生后的10—12年,人的大脑中主管言语的区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其言语中枢尚未定位,大脑的左右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学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言语习得的能力逐渐下降。一项对患病儿童施行大脑部分剥离手术的研究也发现,在10岁前儿童大脑的部分剥离仍能恢复言语能力,而10岁以后则会形成永久性的言语缺陷。因此,大脑的可塑性是幼儿双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同时,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中负责学习语言的区域“布罗卡斯区”在幼年时非常发达灵敏,因此,幼儿学习双语时,大脑能将外语和母语同时贮存在“布罗卡斯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布罗卡斯区”的灵敏性逐渐下降。当大脑无法将外语存贮到该区域时,就只能在另一部位重新建立记忆结构,新的记忆结构没有“布罗卡斯区”灵敏,在使用时还需要与“布罗卡斯区”建立联系。因此,年龄越大,儿童习得外语的速度越慢,也较难形成基于“布罗卡斯区”的语感。

  其次,大量的研究表明,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有一个最适宜、最迅速的发展阶段,即关键期。尽管对于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具体年龄目前尚存在争议,不可否认,幼儿阶段是儿童口语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出现了语音意识,在语音辨别、语音模仿等方面表现出优势,如对自己和别人的发音感兴趣、努力练习新学到的语音、纠正别人的发音、为发音找根据等等。儿童这种语音知觉的发展不仅针对母语学习,也直接作用于其他语言的学习。(Stuary,1999;张劲松等,2003)同时,研究也表明,幼儿的发音器官柔软,其声带、唇舌等运动神经的调节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发音器官逐渐趋于定型。因此,从幼儿期开始学习不同的语言,儿童的发音器官就自然地会配合这些语言的发音而调整形状。从而使其掌握发音的技巧,形成正确的发音。而一旦错过了这一关键期,儿童掌握其他语言语音和口语的能力就逐渐下降,很难达到母语的水平。

  第三,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从发现词与物体之间的联系到掌握符号的功能性用途,以及过渡到用符号进行操作,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水平不同。在幼儿时期,由于儿童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主要依靠表象即头脑中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因此,在这一时期无论学习哪种语言,儿童都是首先通过大脑的语言中枢建立起该语言与其所描绘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认识该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这种语言获得的过程使得儿童能够直接用该语言来进行思考和分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不断增强,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符号来表征外部世界,并运用符号来进行交流。因此,如果儿童到了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再学习其他语言,其大脑自然地会运用已经掌握的母语符号来表征外部世界,从而在该语言与其所描述的事物间建立起以母语符号为中介的间接联系。这种母语对其他语言的前摄效应使得儿童不能直接地用该语言来理解和思考问题,而必须经过母语的转换,从而直接影响到儿童相应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运用。

  由此可见,幼儿期儿童的大脑、语言和思维等的发展为双语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前提,使得双语教育具有了可能性。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从根本上说,语言主要不是通过课堂的教和学而获得的,而是儿童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发展而来的,自然环境对于儿童语言的习得至关重要。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明确指出:“儿童生活于没有组织的语言环境中,没有受过训练,甚至没有任何特殊的语言教导,语言也能发展起来”。克拉申和特雷尔( Krasherl&Terrell,1983)也认为,同母语的习得一样,发展第二语言的首要方法也是“习得”,它取决于实际的旨在沟通的语言运用。因此,幼儿双语教育是否可行,还取决于儿童周围是否存在自然的双语环境。缺乏自然环境的双语教育不可能真正实现促进儿童双语能力发展的目标。当然,这种自然语言环境的存在形式可能是多样化的。例如,对于移民到美国进入美国学校的中国儿童来说,英语虽然不是母语,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是自然的英语情境和英语文化,因而他们有足够的机会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交往,这种自然的英语环境使其能够自然而然地用英语思考、学习和交往,从而保证了他们对英语的掌握。在新加坡,由于长期以来英语一直是官方和学校教学使用的语言,同时不少学生家长也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因此儿童双语学习也具备了必要的自然语言环境。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幼儿双语教育是否可行的问题,我们不能单纯地只关注儿童的发展水平,而忽视外界客观环境。尽管幼儿期儿童大脑、语言和思维等的发展使双语教育成为可能,但这种可能性能否真正转变为现实,还要取决于是否具备相应的外部条件,即自然的语言环境和适宜的教育。只有将儿童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和教育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促进儿童双语发展的目标。

  在我国,由于我们的双语教育主要是在汉语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不如许多欧洲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与英语那么接近,同时我国国民的英语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英语不像汉语那样自然而然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因此,客观地说,我国大多数地方是不具备双语教育的自然环境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代,由于西方在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英语已经成为全球通用语言,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英语来进行,英语已经逐步成为人类大多数成员在母语之外的另一种基本语言。在我国一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英语在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就这些城市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双语教育的自然环境。实际上,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双语教育以来,完全意义上的双语环境始终是局限在某些地区的。例如,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所提倡的双语教育主要是针对罗马帝国高度发达地区的,要在罗马帝国境内所有地区都进行双语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在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双语教育环境的少数地方,推行幼儿双语教育是可行的,但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和推行幼儿双语教育则不见得适宜。

  三、对我国幼儿双语教育的一些思考

  根据上述关于双语教育的本质和幼儿双语教育可行性的分析,我们认为,要真正优化幼儿双语教育环境、提高幼儿双语教育的科学性、促进幼儿双语能力的发展,应该重视和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幼儿双语师资的培养。合格双语师资的缺乏是目前我周双语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双语教育发展的瓶颈。这一问题在幼儿双语教育领域更为突出。合格的幼儿双语教师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发音准确,口语流利,能灵活地用英语进行教学,创设双语环境;另一方面要具备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能够根据幼儿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研究表明,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先决条件。如果语言输入大大超出了学习者的理解水平,学习者将难以有效地建构各种信息之间及其与先前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而教师对于幼儿发展特点的准确把握是保证语言输入可理解性的基本前提。但目前,我国的幼儿双语教师主要是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幼教专业教师,或者是无幼教经验的英语专业教师。这两类教师虽各有所长,但他们或英语口语能力较弱,在语音语调方面存在问题,或由于缺乏对幼儿的基本了解,不能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无法真正科学、有效地进行双语教育。因此,加强幼儿双语师资的培训,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已经成为幼儿双语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为此,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范院校要关注双语教师的培养。加快双语教师培养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幼儿双语师资的现状;另一方面,对于在职的幼儿双语教师,应该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分别进行“幼儿教师英语化”或“英语教师幼教化”的培训,以真正提高幼儿双语教师的专业水平,保证幼儿双语教育的科学性。

  其次,建立幼儿双语教育体系。双语教育作为一种以两种语言为媒介的教育活动,其突出特点就是要实现语言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因此,建立一种符合幼儿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双语教育体系,将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恰当地分配到儿童的各种活动中是幼儿双语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它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幼儿双语教育的成败。在这个教育体系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幼儿母语学习的需要,使第二语言课程与母语课程保持适当的比例,避免第二语言学习对儿童母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和母语学习所占比重应有所变化。随着儿童母语能力的提高,第二语言课程所占比例可逐渐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第二语言和母语教育活动间的相互联系,实现双语教育的一体化。语言学研究表明,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实际上只有一个上位的概念系统,即儿童对外界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和建构,但有两个语言加工系统,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两种语言的形式虽然不尽相同,但语言内容即语言所指的实物及其表象和概念是基本相同的,语言运用的某些技能也是相通的。因此,在选择双语教学的内容时,应当注意第二语言活动内容和母语活动内容间的衔接,这有助于儿童运用已有的相关知识来加强对第二语言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如,在主题教育中,围绕某一主题确定一系列的活动内容,针对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教学,等等。

  第三,开发多媒体教育资源。自然双语环境和合格双语师资的缺乏是我国双语教育面临的客观现实条件,并且这种现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改变。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为儿童创设适宜的双语学习环境,丰富和扩展双语学习的资源,降低对专业化师资的直接依赖,已经成为当前双语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条件。研究表明,多媒体作为一种集情境性、真实性、交互性于一体的教育技术,可以为儿童的双语学习创造一个多通道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儿童不仅能够接受来自视觉通道的信息,同时还可以感受大量由听觉通道呈现的语言信息以及大量的非语言信息,如图画、实物、音乐、动作、姿势、丽部表情等,从而使儿童的学习能够在更广的层面上进行。同时,多媒体技术所创造的直观、灵活、趣味、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儿童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儿童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正确语音的形成。因此,多渠道地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在我国幼儿双语教育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资源都适合于幼儿。要真正实现多媒体在优化幼儿双语学习的环境、提高双语学习成效方面的优势,我们必须以幼儿的发展特点和水平为依据,结合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开发和利用,以保证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同时,要将多媒体资源与教师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以丰富和扩展儿童双语学习的资源和环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加强幼儿双语教育的研究。双语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我国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投入不足、水平偏低、力量分散”的双语教育研究与社会对双语教育的迫切需求形成了巨大而鲜明的反差。虽然国外对于双语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为我国双语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但由于我们的双语教育环境不同于其他国家,相应地,儿童双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也必然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积极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强对我国儿童双语教育的研究,特别是对学前教育来说,怎样科学地界定儿童母语学习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如何在保证母语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双语教育,双语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如何,双语教育中学科内容与语言如何整合,如何科学地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双语教育的特征,合格幼儿双语师资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开发和利用幼儿双语教育的资源,怎样营造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间和谐的双语学习环境,等等,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幼儿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也直接影响幼儿双语教育活动的实施,进而影响幼儿双语能力的发展。因此,加强幼儿双语教育的科学研究应成为幼儿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大对幼儿双语教育研究的投入,逐步形成双语教育的研究网络,展开对双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灿祥爸:幼儿学英语的优势就是听和说的能力强.听是辨音的能力,听力.说是,能说纯正的英语,大了学就学不成地道的口音了.幼儿学英语并不在学多少单词,主要就是提高听力和语音.大了敏感期过了学起来就费劲了.学英语应从语音开始,而不是语义开始, 这样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这也是为什么上一代人为什么都是哑巴英语的原因,学英语就是要从听说开始,从日常生活开始,而不是从语义,语法开始.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bqqxv  评论于  2014-7-30 12:49:06
酱油路过。
liuyanru  评论于  2019-6-12 1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