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见社区很多文章内容主题还有风格都好像偏沉重严重,我就给大家介绍一部我最近看的一部电影还有看完的观后感来缓解缓解气氛吧。 这部电影名字是《我是你爸爸》,是冯小刚跟王朔导演的。两个我比较欣赏的文艺工作者,一个是大作家,一个是大导演。他们的东西我几乎都有所涉猎。个人觉得他们很多东西都比较实在,接地气。
好了,闲话少说,介绍一下电影吧。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一个爸爸和儿子,爸爸中年丧妻,在单位上班,是个先进工作者。但是却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收入平常,没有过人的本事。只是一个nobody,没有得到更多的尊重。因此只能将生活和情感上不满埋在心里。父亲生活上没有更多的追求和要求,得过且过,感情上唯一的追求儿子,希望在家庭里能够得到孩子的尊敬来弥补自己在社会中得不到的安慰。 儿子跟父亲就截然相反,儿子的心智相对早熟,沉默话少,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一双锐利的双眼,能将父亲的心理情况洞悉的非常清楚。对于父亲的为人处事还有父亲的缺陷非常看不起,生活中处处跟父亲针尖对麦芒,用最尖锐的话语来刺激父亲。故意揭开父亲的内心创口,从而达到自己的一个快感。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冯小刚饰演的爸爸身上。如果非要用一句最简单最准确的话来概括这个爸爸,除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再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他是典型的一个欺软怕硬,外表强大,内心弱小的小市民。经典桥段就是:被欺负了在家放狠话,抓了菜刀跟人拼命跑到一半见到敌人了,灰溜溜的跑回来了。 虽然电影揭露了内容比较宽泛,但是中心都是围绕在一个主题,那就是爸爸如何确立威信,得到孩子的尊重。 冯小刚饰演的这个爸爸通过了一系列的方式来跟儿子进行沟通,让儿子服自己的管教,从内心里面认可这个爸爸地位,一开始他用了最直接,也是很多家长最常用的方式来警告孩子,甚至惩罚孩子。他以为自己的强硬能够让孩子畏惧,然后儿子就会像他小时候那样,慢慢的对父亲心生畏惧,从而找回尊严。但他只得到孩子一个回应方式:举起手投降,表情轻松淡定,眼神却依然带着嘲弄和不屑。 这一段我对这位爸爸也是心有同情的,毕竟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说。连儿子都对你充满了不屑,再没心没肺的人也会感到悲哀的。但是我个人认为,着也并不是爸爸的错,他只是在一个错误的时期用了一个过时的教育方式导致了一系列的错误。冯小刚饰演的爸爸在他小时候的那个年代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家长对孩子都是绝对的权力,家长说东孩子就得向东。但是时代变了,二十一世纪,再靠这种暴力和高压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只能适得其反。跟欧美还有其他发达国家的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来比,孩子显然不会再想念从前的教育方式。 于是爸爸换了一个方法来重新确立威信和找回尊严。爸爸开始出奇的对儿子好,给儿子吃好吃的,跟儿子好好的说话,“装作”一副处处关心儿子处处为儿子着想的样子,甚至跟孩子说,“今后我不是你爸爸,咱两就是兄弟”,用几近恳求的方式来希望获得儿子的尊敬和认可。结果呢?依然没有换的儿子的尊重。儿子嘴角嘲弄的表情还是没有消失。 甚至后来儿子为了摆脱父亲,还帮父亲介绍一个对象,对象一直纠缠着父亲。儿子借机肆无忌惮的对父亲进行羞辱和嘲讽。当然这个孩子的言行确实有些“欠”了,这也是电影的无奈之处,只能通过极端的性格来推进故事的发展。最后就是儿子发展成跟流氓团伙打架,流氓为村求报复将父亲打伤住院,儿子才体会到父子之情,和好了。 个人感觉后面就有些狗尾续貂了,我也没有过多的进行分析了。我还是对于父亲取悦孩子得到尊严这一段非常记忆犹新,这一段的描述过于刺眼,甚至也揭开了我的创伤。想要真正得到孩子的尊重是不是真的要付出很多努力?作为一个家长,有时候我也会思考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服”我?很多时候我在暴力教育和温柔教育之间的平衡掌握不好。不知道是不是到了该“打”的时候了?打完孩子又该怎样去安抚他呢? 甚至有时候不想打孩子的,却又为了所谓的家长威信和自尊不得不对孩子动手。用最简单最原始的方式让孩子体会我的“威信”。我也知道这样的做法是没有说服力的,也许孩子心理还是不服我,也许孩子不应该无辜的受罪。可是,这是中国人的一个通病,就是树立威信就必须要通过严肃的方式来进行。除了这个,真的没有其他的方式了吗?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