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s  发表于 2011-5-13 11:50:10| 2464 次查看 | 0 条回复
一、历史沿革



浦东新区六师附小创建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最初命名为“洋泾学



堂”,由里人潘作人创办,座落在南洋泾路134号。先后更名为“上海洋泾区第一国民学校”、“上海市三十区第一中心小学”、“上海市三十区第一中心国民学校”、“上海市洋泾区第一中心小学”、“东郊区中心小学”、“洋泾镇中心小学”,1961年改名为上海市第六师范附属小学。



六师附小长达百年的办学历史跨越了二个世纪,百年的积淀形成了学校优秀的办学传统,不计其数的学子受熏于此,立报国之志,学为人之道,长真才实学,在振兴民族的伟业中发光发热,代有建树。近十年来,这里走出过中国科学院小院士张晨骋,市十佳雏鹰好少年方信喆,市残运会游泳双料冠军房玉菁,大世界吉尼斯珠脑算擂主余捷和全国儿童组象棋比赛第一名葛超然,走出过捧回新加坡奥林匹克金牌的团队,也有几十位优秀教师从这里走上兄弟学校的领导岗位。附小是育人的肥沃土壤,是成才的广阔舞台。



二、学校现状(截止2005年6月底)



(一)学校规模



学校现有五个年级50个教学班,1837名学生。其中100多名住校生,现有三个校区:羽山路校区(羽山路1476号)、南洋泾路校区(南洋泾路134号)和海防新村校区(海防新村60号)。



(二)办学实施



学校占地18414平方米,建筑面积19435平方米,绿化面积4834平方米,



体育活动场地10707平方米。



学校拥有全塑胶运动场,有多媒体教室、电脑房、语音室、舞蹈房、音乐室、美术室、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图书馆、室内体育馆、象棋馆、小剧场等专用教室24间,有线广播、闭路电视、校园网络等系统使校园各处紧密相连。优美的环境,先进的设施,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硬件保证。



(三)人员结构



学校现有中层以上行政人员13人,校长、书记都具备一级校长任职资格,岗位培训率100%,小学高级职称12人,1人具备中学高级职称,所有人员都承担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工作,其中市级名师、区级骨干教师5人,获市区园丁奖、师德标兵12人,中共党员7人。这是一支充满活力与潜能,乐于创新与开拓,勤于奉献与服务的年轻的管理队伍。



学校在编教工169人,专任教师129名,任职资格符合率100%,学历达标率100%,本科(含在读)116人,占教师总人数90%,在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教师8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35~50岁教师40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1%,35岁以下教师81人(其中25岁以下教师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3%,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非常合理,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77人,占60%。上海市名校长、名教师后备人选3人,浦东新区骨干教师14人,后备骨干教师18人,区学科中心组成员4人,中心组成员9人,校级骨干教师17人,后备骨干教师25人。担任学校社团活动指导的教师69人,双语教师25人。



近三年来,学校先后涌现市师德标兵1人,市金爱心教师3人,区十大师德标兵1人,区十大杰出青年1人,市区园丁奖8人,学校领导班子被新区命名为“让人民高兴,让党放心”好班子,数学组、英语组、语文组先后被评为区文明班组、三八红旗集体……王惠利、张婷老师代表新区赴云南义务支教。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附小教师素质全面提升,已形成一支师德修养良好,业务能力精湛的教师队伍。



(四)近三年获奖与荣誉



三年来,学校获区级以上团体和个人荣誉共计1079项,其中:集体获全国市、区级荣誉140项,教师获全国、市、区级荣誉153项,学生获国际、全国、市、区级荣誉786项。



主要成绩与办学经验



一、坚持课程教材改革



(一)重塑课程理念



学校的培养目标,要通过学校的课程实施而实现,我们主张学校计划安排下



的学生学习活动全部构成学校的课程。为了保证学生在培养目标各个领域都能获得应有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学校应按国家的课程标准将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进行课程化。为此,必须将学校课程结构化,其目的在于恰当地处理各种各样课程类型之间关系,使各种课程类型发挥最大合力,以此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重建课程结构



的丰富性



我们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掘校内外课程



资源,积极构建既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又凸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



目前,学校课程分学科类和综合实践活动类二大类,学科类课程以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目标为基础,同时,要求教师瞄准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充实、组合教材内容,努力使书本知识与学生直接经验、时代发展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积极创编校本教材,形成有学校特色的学科拓展课程,如:象棋文化,语文拓展阅读,数学思维训练,英语情景对话、信息技术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实施学科课程同时,学校为学科学习以外的教育时空和教育内容进行有机统整,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我们称为学生成长经验课程,强调在学生成长历程中,学校作为课程设计和提供的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其中有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德育五步工程教育活动,有推进学生自我与社会自然之间内在联系整体认识和体验的年级主题教育活动,有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小课题研究活动,还有发展兴趣特长,培养交往能力的社团活动等等。



丰富的课程内容,渗透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实践着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在不仅使学习变得生动而有趣,更重要的昌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2、加强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绪实践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构建教学监控体系,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以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



2001年,学校制定了教学流程管理制度,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考核五个环节,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2003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主体意识和质量意识,学校出台了“教学质量三控”方案,方案中强调教师是质量管理的主体,课堂是提升质量的主渠道,备课组和学校则起到监控、调控的作用,配合“三控”方案,学校下达了备课组“七个一”任务单,即一份单元质量分析,一份学习困难学生成绩跟踪表,一份教研活动安排表,一份互观课安排表,一份学生作业情况表,一份学科活动设计方案和一个包含组内教师优秀教案、反思、课件、课例的教学资源包。



2004年,学校进行内部组织机构重置,成立课程管理部,课程管理部组织各科骨干教师组成学校质量监控组,质量管理队伍的多元组成,使质量监控的方式更趋多元,评价日渐全面。目前,评价不仅来自于听课评课、教学检查和追踪调研,而且来自于丰富的学科活动和学生家长问卷,每次的质量调研命题过程也成为质量组深入相关年级、学科,帮助指导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梳理相关知识和探讨教学方法的过程。



课程的丰富性,给课程实施的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实践中创造已成为课程管理部开展工作的核心理念。



二、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重视师德教育,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1、以制度规范师德



学校制定了加强师德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提高教



师的师德修养。如:《六师附小师德规范》、《六师附小一日教学常规》、《教师激励语言》、《六师附小奖励条例》、《文明公约》等,每学期的教代会都会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学校的特点,对其中相关内容做一些修订,经常的学习与回顾,对教师起到熏陶与警示的作用。学校每学期对学生、家长问卷进行座谈,多渠道了解教师师德表现,综合合理地考评教师。



2、以学习提高师德



学校制定教职工学习制度,坚持两周一次政治学习,以请进来走出去集中学



习、报告座谈和读书自修等多种方式对教职工进行“爱校、爱教、爱生”教育。三年中,学校组织教职工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的若干意见》、《上海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上海市教师师德十条》和教育行风建议等有关文件,通过讨论,撰写学习体会,明确师德规范;学校还定期聘请社会有识之士为教师们作师德报告。如:师资培训中心宋薇雯教师的“教育法规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学院古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做人的教育”,青少办周慧敏副教授的“公民道德建设”,胡荣华大师的“长棋艺、促棋品“,教育处于斌老师的“确立教师的德育理念、做好育人工作”,华师大黄忠敬博士的“重构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全国劳模杨怀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等等,老师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及时写下了心得体会,并在组室内进行了交流。



3、以活动锤炼师德



学校定期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在教师中广泛征集教师工作格言,开展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今天怎样当老师”等演讲、征文、评优活动;学校党组织还开展党团员与困难学生的“大手牵小手”活动、行政蹲点帮教活动等,使师德活动见实效。



4、以先进弘扬师德



学校以树立校内的先进典型,引导教师学习身边的先进事迹。组织开展教育



案例撰写与交流、金爱心故事征集、优秀班主任评选等活动。



三年中,学校先后涌现了赴云南扶贫支教的优秀教师2人,浦东新区开发建设杰出人才1人,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1人,市金爱心教师3人,市区园丁奖8人,区青年岗位能手3人和区优秀党员3人,学校领导班子还被新区命名为“让人民高兴,让党放心”好班子。形成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崇尚先进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以制度和机制建立为保障



制度是推进校本培训的有力保证,学校根据各阶段教师发展的需求和特点,



相继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学校设立人力资源部,建立由校领导、中层干部以及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不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教师发展中的问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建议、指导,监控和评价师资队伍培训计划的实施和效果;学校从改革教师评价入手,帮助教师制定发展计划,激励教师从各自不同的起点出发,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学校在提供指导和服务的同时,为教师建立档案,并根据教师一年内完成任务情况和实际工作能力,结合学生、家长等综合评价对教师发展作出评价并提出意见与建议。学校为聚合优质教育人力资源,培育附小人才高地,带动附小教师队伍整体发展,出台了《附小骨干教师评审方案》。评审的过程也是对参评教师进行更高层次培训与提高的过程。三个月的培训中,学校请来了教科所所长李忠老师做了有关“课题选题、立题”的讲座,请来了各学科教研员听课、评课及与教师们面对面交流。在为期一个学期的参评中,我们17位校级骨干教师经历了“学习—反思—实践—提高”的过程,终于崭露头角。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学校又制定了相关的条例,骨干教师在享受校内高一级职称待遇的同时,也将履行示范带教和教学研究的义务。



学校动态、多元和重视自主发展过程的教师评价机制的建立,为教师发展提供了灵活而又广阔的空间。



2、以专业理论学习为基础



学校要求教师加强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和心理学知识以及最新教育理论的学



习。请来市教科院唐晓杰博士、新区督导室赵连根主任、市师资培训中心何侠斋老师、区教科所闵德铃所长、李忠副所长、教育学院曹佩英、汪立民老师和信息中心陈建国老师等分别做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思考》、《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合作教学》、《新课程标准简析》和《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等讲座。结合课题研究,学校还组织开展相应的课题理论学习,如“如何开展课例研究”、“行动研究的基本方法”等。三年内,学校共外请专家报告几十次,充分发挥理论先导的作用。学校还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并向教师推荐了《学习的革命》、《第五项修炼》、《走进新课程》、《聚焦新课程》等理论书籍。学校每学期都为教师订阅各类教育杂志,《上海市新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21世纪报》已成为老师的良师益友。



3、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为重点



学校重视培养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学习与应用,为帮助教师掌握更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三年发展计划,对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学校利用校内IT技术人才,对教师进行信息检索、处理、发布和多媒体课件等基本技能培训,学校还与区信息中心合作,对教师进行“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三年中,学校内所有适龄教师都通过了计算机操作相关考试,绝大多数教师能使用PPT、AUTHORWAR等工具制作课件;47%教师完成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93%教师通过上海市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为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学校还成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项目组,在项目组的引领下,各门学科的教师都能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地借助现代化的手段来完善课堂教学。我们把媒体应用的能力与效果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之一,提高教师开发课件和建设资源库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拓展教育资源。



4、以丰富的教学活动为载体



学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努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



搭建平台,学校先后与深圳宝城小学、无锡育红实验小学和南通师范附小结成姐妹学校,一年一度的沪、锡、通三地教学研讨活动,已历经6个春秋,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在这个舞台上成长成熟起来,成为教坛明星。学校每年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教育代表团,三年来,有近40位教师为西宁,黑龙江、吉林、浙江、深圳、香港和澳大利亚的教育同仁作教学展示,专家、学者和同行的莅临,在切磋与交流中彼此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每学期人力资源部总想方设法提供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仅03年教师赴北京参加全国德育研讨会,赴珠海参加新课程理念与实践培训,还有赴杭州义乌、无锡参加课堂教学观摩的教师就达40人次。



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的项目研究,通过项目研究拓宽教师视野,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2001学年,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研究,积极安排教师到先行区的实验学校取经、到师资培训中心参加专题培训。结合我校的情况,根据“小班化教育”特点,学校集中力量研究“小班化教育”班集体的建设,积极探索、寻找一条现代班级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效之路。由于我们认真扎实地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涌现出一批理念先进,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实现了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我们汇编了《小班化教育你我谈》,又参与编写了区社发局教育处出版的《小班化教育操作研究》一书。



2002学年,学校开展愉快教学模式的研究,致力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学校有幸成为上海市愉快教育基地。2005年,语文教师薛秀莲在市“乐学杯”教学评比中崭露头角,获一等奖。体育教师李正妹在评比中获二等奖。



2003学年,学校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项目研究,二年来,经历了媒体演示辅助教学、交互性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三个发展阶段。学校成功举办了区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现场会和“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讨会。顾方敏老师代表浦东新区参加市多媒体教学展示,张婷老师的《条形统计图》获全国录像课评比二等奖,金毓蕙老师的《依托专题网站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获全国论文比赛二等奖。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教师把准教育改革的脉搏,实现了与新课程同行的目标。



5、以提升科研能力为核心



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聘请专家蹲点指导,对教师进行教科研理论、方法的系列指导,使100%的教师接受了相应的培训,目前,大部分教师已经掌握了“教育专题研究”、“教育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撰写教育教学案例、论文、研究报告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采取普及与提高并进、学习与实践同行的学校科研发展策略,分梯队推进教师科研能力的不断发展。三年来,学校共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1项,完成市级课题1项,区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和专题近百项。教师也在实践研究中逐渐成长起来。由各学科教师撰写的学科辅导材料32本,70多位教师分别在《上海教育》、《上海教育情报》、《浦东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多篇。目前,100%的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90%的教师具有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成为学校科研骨干,其中7人参加了市、区教科研骨干培训。



三、营造和谐开放的校园文化



(一)塑造科学民主的管理文化



1、重建组织机构,提高管理效能



六师附小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大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及高质量的办学水平使附小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并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但是,原有的学校内部管理基本上是在传统教育的体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管理层级繁多等问题,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对附小不断壮大的办学规模,外控管理的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教育管理的要求,为此,重建组织机构,下移管理重心,赋予基层的年级组更多的自主决策权,把管理的重心移到较低的层级,真正发挥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是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关键。



2004年9月,在市教发院专家阮龙培老师和市现代学校制度研究课题组长朱怡华老师的亲临指导下,在市区专家几次深入研究与论证之后,学校大胆进行了内部管理机构的重置,形成新的“组织结构”。我们对学校管理的职责权限进行了重新分配,进行了新的职务设计、部门划分和层次架构。

同时明确了各机构的相互关系,校长参加并主持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但对于校务委员会集体作出的决定,校长必须认真执行。同时,校务委员会对校长的工作进行监督和定期考评,保证在一定的监督和约束下实行校长负责制。综合管理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承担上传下达任务的中层管理机构,其各部门将在校长的领导下独立地开展调研、规划设计、评价和后勤保障等工作,为校长的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校长将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向综合管理处提出任务并督促其完成。校长与年级组将建立直接的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计划直接通过年级组得到贯彻。年级组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设想也可以直接向校长反映,在校长的领导下主动地开展工作。综合管理处与年级组的关系是不同与直线式的指挥、命令关系的参谋关系,参谋关系是一种服务和协调的关系,它授予参谋人员的只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割断传统的经过中层管理机构上传下达的直线联系,建立新型的参谋式服务、咨询联系,是学校内设机构重置的关键。



组织机构的重建,使“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得到充分彰显,在这一组织机构中,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肯定,这一变革将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场所和教育改革实验的基地。



2、实施目标管理,采取项目活动



我们认为,学校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学校成员对办学目标的整体认同、管理过程全程、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因此,首先应以明晰的目标引领学校发展,激发教工的热情。前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先以“我们如何发展今天的学校”为主题开展大讨论,明确学校的现状,找到优势与问题,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关注下提出阶段发展目标,同时,把总目标分解为项目目标,让每个部门、每个成员明确在不同阶段所要达成的目标,层层落实到人,每年自下而上多渠道进行目标达成评价,使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阶段目标与总目标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合力。在目标管理同时,学校把每个阶段的重要工作作为项目,使教师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参与学校各项工作,并与校内分配制度挂钩,既体现了教师的自主性,使教师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最能展现自身才华的领域,又使各项工作的效能不断提高,如我校“骨干教师评审”、“双语教学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等项目的实施,都有青年教师踊跃加入,并形成了骨干群体。



3、坚持校务公开,建立多元评价



学校以校务公开为抓手实行民主管理。校长重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重大问题听取党支部意见,同时重视发挥教代会的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作用,学校的有关规章、改革方案、经费收支、考核评优等都由教代会审议通过。三年来,学校召开教代会8次,审议通过学校三年发展计划,聘用合同制方案。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条例等重大改革决策20余项,沟通与解决了教工意见与提案60余份。学校也很重视少代会提案、学生和家长意见,三年来,校长亲自答复与落实学生提案近70项,家长意见20余项。学校不断拓宽校务公开的渠道,丰富校务公开的形式,形成了“一栏、一台、一网、一报”的校务公开制度。在校务公开同时,学校重视建立多元评价,通过评价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首先采取学校内部自评的方式,通过对各项计划、方案的实施进行过程监控,如开展《学校年度工作自评》、《部门阶段工作自评》等工作,从而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各项工作进程;其次,建立和完善社区、家长的评议制度,通过家委会、社区家长问卷调查、家长开放日、网上论坛的形式,定期对教育资源、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三年中,召开家委会8次,发放调查问卷近十份,家长开放日15次。多途径、多角度的评价,促使学校各项工作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建设优美和谐的环境文化



1、因地制宜,改善硬件环境



学校原有校舍设施严重不达标,在校学生一千四百多名,校舍建筑面积仅十多亩且分散在二个校区,为配合博山路动迁,修缮一新的专用教室全部拆除,可谓雪上加霜。2004年附小合并陆洋学校,招生地段与办学规模又一次扩大,有50个班,近2千名学生,但因陆洋1/3强的校舍对外租赁,使附小校舍紧张的矛盾仍未得到缓解。尽管如此,学校上下统一思想,本着“因地制宜,教学为先”的原则,积极有序的开发与优化现有硬件环境,努力改善教学设施设备,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我们先后争取ZF拨款和自筹资金,分期对校园进行整体改建和修饰:2001年学校对洋泾校舍进行重新修整,翻修简易平房,改造七间专用教室,建造象棋馆,解决专用室紧缺的燃眉之急;2002年学校对住宿校区进行全面改建,建成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的宾馆式住宿区;2003年为配合博山路动迁,学校重新规划洋泾校区,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千方百计开辟学生活动场地,建造休闲广场,并对三幢年久失修的教学大楼进行全面整修;2004年附小合并陆洋,仅一个月时间学校完成搬迁任务,对现有校舍边规划、边修改、边施工,改造教室30间,专用室5间,行政办公区一层,安装饮水设备,改建儿童剧场,并对教学大数外墙作局部粉刷与修补,形成简明活泼的风格。



虽然,目前的校舍硬件仍捉襟见肘,但学校在教学设施设备上的投入却是不遗余力,03年至今,学校将学生课桌、教师办公桌椅全部换新,学校自筹资金200多万投入教育信息化工作,配置了39套教室多媒体设备,购买电脑71台,做到教师二人一机,同时学校还改造校园广播系统,升级了演播室全套专用设备,添置了非线性编辑设备,并建立三校区联通的宽带教育网。校园硬件的不断完善,为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有力保证。



2、整合资源,凸现教育内涵



学校在改善物质环境的同时,不断强化物质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学校发动全校师生为校园搜集、撰写名人名言和警示语,经过评议,一条条出自师生内心的名言,汇成了师生自我教育的诗篇,



绿化地里,学生创编的绿化警示标语,做作温馨提示;围墙柱上,交通安全标记,让学生过目不忘;楼道转角,文化墙上的宣传画让人深受启迪;自主墙上,围绕学校主题教育内容的“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介绍,拓宽了学生视野。各班门前的展示墙更是班级文化的主阵地,学生风采展示的窗口。教室里,争星榜、黑板报、图书角、英语角、星级中队牌处处体现了精心育人的氛围。走廊上悬挂着的文明公约,门厅圆柱上张贴着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每天激励着进入校园的师生们,如果你再仔细观察,你定会发现精心设计的走道文化,富有童趣的厕所文化和寓教于画的走廊文化。



学校文化的统整,使校园处处充满艺术与人文信息,师生时时受到文化的熏陶。



(三)培育丰富多元的学生文化



1、开展注重体验与感悟的德育活动



(1)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体验”中成长,我们结合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爱好,精心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育体验活动,使原本各条线、各部门的单项活动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德育目标紧密结合,使每一个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我们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水平。学校规划了学生成长“五步”工程:一年级基础步;二年级成长步;三年级发展步;四年级实践步;五年级成功步,并分年段制定了德育目标:一年级学会自理;二年级学会参与;三年级学会合作;四年级学会服务;五年级学会欣赏。以活动为抓手,开展一年级“我是小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二年级“我骄傲,我是一名少先队员”主题教育活动;三年级“今年我十岁”主题教育活动;四年级“我是光荣志愿者”活动;五年级“我是优秀毕业生”教育活动。我们在注重凸现德育教育主题化和课程化的同时,对活动的目标、内容、设施和评价进行全面设计,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学校还以“附小文明少年培养”的主题活动为抓手,开展以“文明礼仪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并结合内容开展星级班队评比。教师有了明确的德育目标,在平时的工作管理中更有了针对性,学生也以此为依据,将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外部要求,转变为自己内在要求,实现了德育的内化,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2)通过少先队自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管理意识和能力



大队部根据学生培养目标,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丰富的自主教育活动。队部让队员们遵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则,开展大队职能部建设,自行组织假日小队、十分钟队会、升旗仪式和自主墙评比等活动;根据学生才艺特点,组织小记者、小主持人、小编辑等社团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激发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通过每年召开的少代会,队员们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不断提高队员的自主管理能力。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屡获殊荣:方信喆获市金爱心学生、十佳雏鹰好少年称号,朱梦奇获市百名苗苗小能手称号,葛超然被评为市十佳苗苗小能手,陆乐被评为市百名当代小先生,四十多位学生被评为市区优秀队长和队员,三十多个中小队被评为市区优秀中小队。



(3)开展德育评价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思想品质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循环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发展过程。因此,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效果的评价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我们进行了学生激励机制的改革,采用“星星制”奖章激励法。每一位学生手中有一张“星星卡”,根据队性每个年级拥有不同图案的“星星卡”,一年级是“孺子牛”星星卡、二年级是“智多星”星星卡、三年级是“水中鱼”星星卡、四年级是“小火箭”星星卡、五年级是“火车头”星星卡,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关心集体、团结友爱、积极创新、自主自动,并从尊师守纪、学好好问、关爱他人、自理自主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过程评价。评价由各学科教师以奖励星星的方式进行,并定期在班级争星榜中公布,每学期评选校园之星,如智慧之星、孝敬之星、服务之星、劳动之星、运动之星、礼仪之星等,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还发挥争星的后续激励作用,利用每年“六一”节,组织“星星消费”游园活动,将学生们积攒下来的星星化为游戏消费券,通过游园活动进行消费。活动前,教师指导学生合理消费,培养理财观。而对那些星星太少,不够游玩的学生,大队部开设“星星银行”,让他们通过借贷思考自己的不足和偿还借贷的奋斗目标。“争星榜”激励机制运用,激发了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很多学生找回了自信。



(4)重视共建基地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现有共建基地16个:船舶设计研究所、极地研究所、上海海事大学、高炮二团、油料储运基地、浦东新舞台、公利医院、科技馆、气象馆、世纪公园、洋泾街道、宝山海军少年军校和庆宁寺消防中队等。学校充分挖掘这些校外基地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了“迎APCE会议,做文明小天使”、“小主人绿色大行动”、“我与国防”、“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军训活动、火灾应急演练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社会化的认知和体验,同时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三年中,学校共成立了五十多支为民服务队,服务共计三百多次,其中有三十多个小队被光荣评为市区优秀少先队自动化小队。



2、开展生动活泼的学科、社团活动



学校在德育活动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科、社团活动,使校园处处充满生机。学校每周组织70多个社团,让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参加。每个年级每学期组织开展朗读、写字、计算、绘画、制作等方面的小型多样的竞赛,学校还成立了合唱团、舞蹈队、田径队、新芽学社、三模组、铜管乐队、象棋队等,其中新芽文学社创编的《嫩芽》校刊获全国校报校刊评比一等奖,校象棋队多次荣获市小学男子组团体冠军,三模组的建筑模型获市比赛团体第一名,田径队荣获署运动会团体总分冠军和区运动会女子乙组团体总分第二的好成绩,校合唱队和舞蹈队曾荣获市合唱比赛特等奖和金孔雀舞蹈比赛一等奖,丰富多彩的学科、社团活动,为校园文化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网址:http://www.lsfx.pudong-edu.sh.cn/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镇南洋泾路134号

联系电话:58602796

我穷的只剩爱币了,求爱贝发现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