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太狼  发表于 2011-5-7 13:52:10| 2993 次查看 | 1 条回复
本帖最后由 灰太狼 于 2011-5-7 13:56 编辑

  一篇作文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篇文章以生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一位初三女生对班上某男生的“朦胧情感”。她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健康的”,但总是“忍不住要去想”;有时候独自一人漫想时,觉得“心情挺舒畅”,但同时又感到“脸红”甚至“羞愧”;特别是当她这样“让时间白白流逝,而老师的讲课却听得半懂不懂”时,她便在心里骂自己“下流”。文章特别写了一次令人“既兴奋又尴尬”的场面——

  有一次,学校组织看电影,她多么想和他坐在一起啊!可是她有什么理由让文艺委员把她和他的票连在一起呢?然而,当她走进电影院找到自己的座位时,她惊喜地看到,他竟紧挨着她的位置坐着!她坐下了,一颗心莫名其妙地剧烈跳动着;想和他说两句话,却没有勇气。她就这样面红耳赤地坐着,无比地激动,也无比地尴尬。放映时间到了,灯光终于熄灭了,场子里一片黑暗,她终于舒了一口气。

女生早恋的困惑

作者在这篇作文后面专门写了一段后记:

“ 李老师,我这篇文章写的完全是真人真事。作文中的‘她’就是我。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不知为什么,思想变得复杂起来,老忍不住去想一些不该想的事。我知道我开始变坏了,不纯洁了,但我愿意改正,因此,我如实地写了这些。希望李老师一定帮帮我!


这位女生名叫小颜。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非常朴实单纯的女孩子,学习成绩也不错。她能在作文中与我交心,令我十分感动;这种高度的信任感,是我对她进行疏导的有利条件。于是,我找她谈了一次心。


我先感谢她对我的信任,同时向她说明,她的这些“想法”并非“不健康”,更不能说是“下流”。她如实地向我说了作文中的“他”,就是她的同桌小华。


“他对你也有这种意思吗?”我问。

“好像没有,他并不知道我对他的感情。这也是我苦恼的一个原因。”她非常坦率地对我说。

“这些想法或者说感情,对你们现在这种年龄来说,的确是太早了一些啊,而且正如你在作文中所写到的,这种想法已经影响了你的正常学习。”我诚恳地与她谈着。


我和她一起探讨了她目前的学习状况,并由此谈到了女性成才的话题:“不少人都认为女生不如男生聪明,因为的确有一些女同学初中时学习拔尖,而上了高中就渐渐走下坡路。是不是女同学就比男同学笨呢?许多中外科学家、教育家对男女智力进行过比较研究,结论几乎是相同的:男女两性在智力发展方面的确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优异发展的个性特色上,比如,女性长于形象思维,男性长于逻辑思维;女性听觉反应速度较快,男性视觉反应速度较快,等等。因此,从总体上看,男女两性的智力发展是平衡的。那么,为什么有些女同学在学习上确实后劲不足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女孩子的感情世界比男孩子丰富细腻,这使女同学在学习上更容易分心。比如人际关系的困惑、朦胧情感的烦恼、对自己容貌衣饰的本能关注,等等,都可能使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地‘开岔’,偏离自己求知的轨道,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而影响今后的成才。反过来讲,古今中外所有杰出的女性,无一不是战胜了自己的弱点才踏上了人生成功的辉煌顶点的!那么,对你来说,你是希望自己将来干一番事业呢,还是碌碌无为过一生?


“我当然希望自己这一辈子有出息。我也觉得自己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可是——我又实在控制不住自己要想他。”她很认真地对我说。


“这就是理智和情感的矛盾。这样好不好——我把你们两人的座位调开,怎么样?”我开始给她出主意。

她静静地想了好一会儿,还是摇了摇头:“算了吧,李老师,您还是别把我和他调开。那样,我上课可能会更想他。”

“那好。”我宽容地同意了她的要求。“不过,我得给你提三点建议:第一,别把这件事看得太严重,更不要有负罪感,实在要想不妨就想,说不定想着想着,你自己都觉得没意思。总之,淡化这件事在你心中的位置。第二,最近你不妨多想一想他的缺点,他有哪些令人讨厌的地方。这当然不是要你去有意贬低他,而是为了适当降低他在你心中的位置,从而冷却一下你目前多少有些盲目的情感。第三,千万不要让他知道你对他的这些想法,更不要让同学们觉察出来,不然,同学们的议论会让你背上更大的思想包袱的。”


第二天,上完语文课,我把小颜叫出教室,给她一本书:“我送你一本《磨亮女性成才的宝剑》。这里面分析了女性成才的优势和障碍,并列举了大量中外杰出女性成才的事迹,你好好读一读,相信对你会有启发的。”在那本书的扉页,我特意抄录了一段我刚刚读过的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中的话:


“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而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怎么能说只有爱情才是最宝贵的幸福呢?


一个月后的一个课间,我把小颜叫到走廊的一角,笑眯眯地问道:“怎么样?还在想他吗?

她爽快地回答:“嗨!真没意思!

第二天,她交给我一封信:


“李老师,最近一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您送给我的那本书,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是呀,古往今来,无数女性成功的萌芽其实是被她们自己掐断的,因为她们是自己脆弱感情的奴隶;而一切卓越的女性,如书中所列举的居里夫人、林巧稚、吴剑雄等,恰恰是勇于战胜自己的英雄。相比之下,我前一段时间的思想的确太幼稚了。我现在不想许下什么宏大的诺言,但我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抛弃这种过早到来的感情,为让自己将来一生过得不平庸而把握好自己每一天的学习。”


几个月以后,这个班的学生初中毕业了。小颜和小华都考入了另一所高中,碰巧又分在同一个班上。当我听说了这个“巧合”时,心里真还闪过一丝担心:“他们会不会又有什么感情瓜葛呢?


开学不久便收到小颜的一封来信,消除了我的担心:


“李老师,我怀着气愤的心情,告诉您一件事。我们高中新班集中了原来‘未来班’的十多位同学,大家都暗暗下决心,要用行动为‘未来班’争光。在第一次单元测验时,我们都告诫自己决不能作弊。然而,在这次考试过程中,由于老师监考不严,相当多的同学作弊;而我们‘未来班’的绝大多数同学保持自己的童心,没有做任何弄虚作假的事,取得了品德上的100分。但是,我却亲眼看见了小华作了弊!我很痛心,他为‘未来班’丢了脸,也为李老师丢了脸!我听他说,他最近要来看您,所以,这里我给您寄来了我以‘未来班’同学的名义写给他的一封信,请您转交给他。”


小颜的信,义正词严地对小华进行了批评。


我感到欣慰:半年前,我仅仅就她的“朦胧情感”而轻轻梳理过她的心灵,她在抛弃这种“过早到来的感情”之后,得到的却是一副更加纯洁、更加成熟也更加博大的胸怀!


对话专家

主持人:迟希新

专家:延建林

主持人:两位班主任的意见对我们很有启发。下面我们来听听专家的看法。延博士,您觉得在处理早恋的问题上,最重要的是什么?

延建林:我觉得首先是要对早恋这个现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它是青春期出现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由于第二性特征发育、性意识萌芽,以及社会交往面扩大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大家都知道我们古代的《诗经》里面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17世纪德国文学家歌德创作了一部小说叫做《少年维特之烦恼》,所讲述的正是青春期所出现的这种特定的心理与情感现象。


当然,我们现代青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了,而心理成熟又是推后的,从心理的角度讲还无法完全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这种时间上的反向落差,使得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从而给他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些不良影响。美国的一些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17岁之前就过早涉足感情生活,容易因为处理不善而造成一些心理方面的创伤,对后来的人际交往,包括异性交往造成不良影响。


主持人:那么对于这个案例里老师的具体处理方法,您怎么看?


延建林:这个案例描述了一个初三的小女孩对男生的一种朦胧的感情。班主任在处理这件事情时主要采用的一个策略是让这个女孩从负面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男生。从案例最后的描述看,这个策略已经达到了效果,女孩子摆脱了对于男孩子情感上的依恋,在学业上有了一定的成就,很成功地考上了好学校。


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值得商榷的。这种方法可能会对女孩子的人格、正常的异性交往,以及将来的婚恋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老师在处理这件事时不仅要关注到学生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状态,更重要的是着眼他们的未来,不能仅仅满足于现在不出问题,顺利完成学业。因此,我觉得在这件事上要以正面引导为主,比如给孩子找一些现实的榜样等。


综合评析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青春期学生的案例,也是班主任经常会碰到但又觉得难以处理的问题。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展、性意识萌动,对异性充满好奇心和神秘感。他(她)们对异性产生爱慕之情,愿意互相接近。少男少女之间会产生“一见钟情”式的爱,这种两性间以自然吸引为基础而产生的情感,是性爱心理发展的原始阶段,是一种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班主任要了解青春期学生的这一特点,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异性交往。


李老师对这个案例的处理体现了如下的特点。

1?师生的平等和融洽是重要前提

青春期的困惑常常被学生们认为是自己的秘密和隐私。

2?教师的真情和坦诚是情感铺垫

对小颜同学的“朦胧情感”,李老师不是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地进行“正面阻击”,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与其坦诚交流与探讨。被尊重,放下思想包袱,敞开心扉。

3?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是指导关键

老师了解处于青春发育期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正确认识青春期学生产生的情感困惑,能尊重理解小颜同学的“想法”,所以他在与学生沟通时,首先指出“她的这些‘想法’并非‘不健康’,更不能说是‘下流’”,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指责学生。

4?善用榜样和教材进行引导

老师以“女性成才”为话题,借助理性引导,使女孩从“早恋”的困惑中转移视线。面对女学生产生的“早恋”困惑,李老师采取的措施应该说是有针对性的,也收到了实效,体现了李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功力。

但有些做法还有进一步探讨、商榷的余地。


1?学生出现的“早恋”是需要呵护,还是需要终结?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学生都向往异性交往。在与异性相处的过程中,产生朦朦胧胧的情感是很自然的、发自内心的、纯洁的。既然是美好的青春情感,为什么要把它与事业、成才对立起来呢?“早恋”一定是坏事吗?这种纯洁的情感是否需要呵护呢?如何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的正常和纯洁,学会正确地面对和把握才是更重要的。在案例中,面对学生小颜为自己思恋一个男孩而感到“羞愧”、“下流”的心理,老师除了表示“她的这些‘想法’并非‘不健康’,更不能说是‘下流’”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小颜表现出来的“情感的罪恶感”进行心理疏导,可惜这在案例中没有体现。


2?“隔离”与“厌恶”的方法能否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异性间的朦胧情感?能够培养健康的异性同学友谊吗?


老师要求小颜淡化与小华的关系,并提出要把他们俩的座位调开。当小颜表示“这样会更想他”、“可是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要想他”时,李老师又提出了“最近你不妨多想想他的缺点,他有哪些令人讨厌的地方”的建议。运用“隔离”与“厌恶”的方法,可能会使女孩摆脱“早恋”的烦恼。但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使用这种方法的后果呢?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需要健康、亲密、和谐的异性友谊,为什么要让他们彼此厌恶呢?而且在案例的最后,以小颜义正词严地批评小华的作弊行为,来说明小颜已抛弃了“过早到来的情感”,“得到的却是一副更加纯洁、更加成熟也更加博大的胸怀”。这似乎很令人感到费解,真是这样吗?有没有考虑到小颜会从此而产生对异性、对他人的负面态度(比如习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他人)呢?究竟该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于异性同学的情感,让青春期学生学习与异性同学的健康交往,是需要我们很好把握和探究的。


3?对学生进行学会爱的教育和正面引导是必须的、重要的


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也是一种积极的能力。

正面引导,防患于未然。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情感波动,许多事情的发生不是可以事先制止的,所以,应该尽早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初恋是人生中最纯洁的感情之花,不论它开在什么时候都是应该珍惜的;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异性间的接近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对方注意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出色。尝试过进行这样的引导后,学生会以一种更为纯洁的心理去对待第一份感情,也会学着让自己变得更出色。从这个角度看,这对他们的成长何尝不是一种动力呢?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nini298  评论于  2011-5-11 09:57:07
当年18岁对这个都是懵懂的年纪,现在的孩子14岁都会谈恋爱了,“社会发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