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  发表于 2011-1-5 09:59:23| 2809 次查看 | 1 条回复
       择校现象由来已久。在中国,很多父母都会为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而不遗余力地奔波,甚至花上大笔“择校费”为孩子进入重点学校铺路。博友中当家长的大概都有过这种经历。家有儿女近学龄,可怜父母择校忙。如今家长们为孩子择校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网上有专门讨论择校经验的论坛,“学区房”概念使部分房产价格“逆势飞扬”。更有甚者,为“望子成龙”,有人的托人,有钱的砸钱,将合理的教育选择权变味成了“以权择校”、“以钱择校”。如此手段,怎不让寻常百姓痛且生怨?!

        产生择校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有当前的社会原因,如人口流动加速、家庭变动频繁等;有教育部门的原因,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划分、不少地区依然实行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等;有家长的原因,一部分生活富裕的家长把择校看作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大多数家长对子女期望值高等。
   择校问题的本质是追求优质教育资源,是升学的竞争、接受优质教育的竞争,实质是社会上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择校问题不是孤立的教育现象,也绝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一方面,应当肯定这是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教育价值的表现,具有社会进步意义;但另一方面更应当看到这种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恶果,绝非中国教育应有的现象。择校行为业已演变成为事关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根本性问题,“择校”以及教育“寻租”等纠缠在一起,而这正是民众所痛恨的教育不公正,其弊端与消极意义已日益突显。

       择校问题的难点表面上看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其实质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差距过大,谁也不愿意输在起跑线上。以往实施的重点学校政策人为拉大了学校的差距,社会市场的选择又加剧了学校的分化。实施重点学校政策和允许学校创收,这在当时当地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对教育的发展发挥过积极意义,但从现在和未来的眼光看就显得越来越不合理,“强者通吃”、“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

       今年“六一”,上海少工委公布了上海万名儿童快乐指数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儿童的快乐指数随年级的升高而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孩子,越不快乐。但随着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的激烈竞争,年龄小的孩子还能如前一样快乐吗?在大多数人的一生中,童年是最快乐的,因为面前的世界是崭新的,因为还不知道痛苦和忧愁。但现在的孩子幸福而不快乐,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一个孩子进小学之前,就要面临“3000人报名录取120人”的竞争,在幼儿园就得认识几千个字、做两位数加减法、说英语;进了小学,迎接他们的是无休止的作业、考试、排名次;好不容易盼来了双休日,等待他们的还是做不完的一课一练、奥数……
       解决择校问题难啊!所以有专家劝导我们,改变择校问题要循序渐进,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那么,我们无话可说,慢慢地等吧,只是苦了孩子。     
太忙了,每天想好的计划总是被打乱。
qq050816  评论于  2011-3-29 14:19:10
我家姑娘马上要考小学了,冲着title进来看下,失望咧,不是俺想要的。
没时间去想宏观的与我们没有力量改变的问题。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建议mike多发实用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