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  发表于 2011-4-29 17:59:57| 1936 次查看 | 0 条回复
提笔开始写这篇影评前,在网上看了很多评论。无论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总体看来对这部影片评价并不高,这也大体与我刚刚走出影院时的感受一致——有些失望。也许影片并没有很差,失望的主要是因为我们给予了过高的期许,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而之所以大家会给予如此高的期许,除了华丽的演员阵容外,不得不提到1987年那部《华尔街》。去电影院前,几个人晚上跑去图书馆一起看《华尔街1》来补课。仔细想想,如果没有后来《华尔街2》的反衬,我也许只会觉得第一部是个不错的影片而已,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影片,个人英雄主义的彰显和伸张正义惩治坏蛋的ending完全在意料之中。然而看过第二部之后,反思第一部,却不得不承认第一部很好看,更合我的口味,难怪乎道格拉斯能凭此片获得第6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对那个名字小到竟然叫做street的地方着迷。印象中的大banker就是像第一部中的Gekko那样自信张扬,举手投足十分气派。想像中的生活就是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每月大笔的money进账却没有时间去shopping,穿着高档的西装品着红酒,偶尔坐着飞机跑到世界各地,没有实业没有生产,每天却经手大把钞票靠着钱生钱变出更大笔的钞票。钱多少才算赚够?刺激其实在于怎样去挣更多的钱,令人着迷的不过是如何斗在其中。每天欧洲股市亚洲股市美洲股市相继开盘,这里没有硝烟却更似战场。我不是一个物质欲很强的人,但对金钱也有着本能的贪婪。 “Greed is good.”Gekko的一席话曾将多少年轻人送进了华尔街,在美国,无论是政客还是大亨,最擅长的就是煽动性的演讲。其实我也认同,贪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驱动力,希望与欲望,说白了就是一回事,就像ambition既是雄心也是野心。然而,看第一部时,我不停地想,良心的底线在哪里。看到Bud Fox在Gekko的指引下一步步成为一个insider,money和girl都有了,然而双手却沾满了罪恶,甚至连入室盗窃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时,作为一个清醒的旁观者,我很痛心。但不禁自问,这正不是我一度追求的生活么,面对金钱的诱惑我是不是也会一样地迷失,把灵魂卖给devil。

据说第一部华尔街映射了当年的Ivan Boesky和Michael Milken,而且当时也是Boesky秘密录下了与Milken的谈话将其送进了监狱。以次贷危机为背景的第二部华尔街里更是明显可以看出真实的人事。大多数评论说该片隐喻了高盛集团恶意操控雷曼兄弟股价最终导致其倒闭的传闻,然而也有评论认为该片映射的是次贷危机中第一个倒下的贝尔斯登和摩根大通的低价收购,但Churchill Schwartz那家公司却明显可看出高盛的影子。

片中对于新能源的关注反映了当今的趋势,似乎也是特意用来说明Jack的美好心灵。后来出现的中国投资客反映出了美国人现今对中国人的印象——有钱。美国电影似乎非常偏爱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像《抢钱世界》里频繁提到并最后帮助工厂转型的日本和《2012》里诺亚方舟的建造地中国。个人很不喜欢这样,虽说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影片的世界格局背景,但总是让人感觉有些嘲讽和醋味在其中。

片中穿插的爱情和亲情故事不得不说是出蹩脚的温情戏。 Gekko的女儿在前面如此坚定地与其划清界限,后面却因为一次简短的谈话而改变,让人觉得十分的突兀,而最诡异的则是影片末尾当Gekko送回骗走的钱后女儿便那般轻易地再次原谅了父亲顺带原谅了男友。我了解导演是想要还给大家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可是这般草率地和好只会让人觉得突兀和诡异。女儿前面几次说不在意金钱,但却是因为金钱而跟男友分手,又因为金钱而跟男友和老爸和好,不无讽刺。人与人的信赖一旦受伤是很难修复的,更何况是之前就有过伤痕。当Gekko拿着1亿美元赚了11亿后再还回来1亿和之前的1亿怎么还能一样。

次贷危机是个很好的题材,但显然Stone并没能好好地利用。看时没有给人带来思考,出了影院又不能让人回味的影片算不上好影片。 23年后的Gekko只会能让人感叹岁月催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