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妈  发表于 2011-4-29 17:48:30| 1614 次查看 | 0 条回复
这些外星人,发扬着一怕不苦,二怕不死的精神,不远万里(或是十亿光年)来到这里,赤身露体,和美国人……巷战。

倒是这些美国士兵,七十年过去了,依然保持着武装到牙齿的光荣传统。他们仿佛都带着哆啦A梦的口袋,里面各式各样的道具应用尽有,能适应任何突发情况。让我想起武侠小说里那些美女杀手,作者会描写她们穿着紧身短打,身材曼妙,却又动辄贴身带着十几门暗器,八十多种毒药,很搞人啊。

尤其是那个激光制导器,怎么狂轰滥炸都依然完好无损,超额完成任务,甚至自始至终连电缆都没脱线那是什么样的形容词才能描述啊。

不过这就是近年来科幻的发展趋势,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外星人往往到地球来隐姓埋名或者寻求政治避难(如《黑衣人》),或者直接表明他们是来像蝗虫一样扫荡银河系的文明(如《独立日》)。但在近年来,我们往往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为何而来。按照我偶像刘慈欣的意思:科幻的故事背景不一定要交待得尽善尽美。于是到了新世纪,我们不知道外星人为什么要来地球,他们为什么要开着有防护罩的机器飞船来这里烧杀抢掠(《世界之战》),不知道为什么会从雾中钻出来到处吃人(《迷雾》),甚至干嘛要把地球人都吸走(《天际》),包括今年干嘛跑到洛杉矶来自不量力地和美国人短兵相接,无从而知,唯一不变的精髓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你们他们枪法又差,血也不厚,兵种单一,甚至还使用手推式的土炮,我想现在连卢旺达人都不用这种东西了。那么原因如下,这其实就是一部21世纪版的越战,真人版的合金弹头,那些头顶铁锅的外星步兵,其实就是依照越共的经典草帽形象设计出来的。

记得2010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吧——《拆弹部队》,开头第一句话,揭示了一个现象——战争像毒品,让人上瘾。英语里有一句老话——history is a bitch,不知道算不算谚语,反正经常听到。放在《洛杉矶之战》里,就可以说成battlefield is a bitch,这个意思同样使这部电影的结局有了意义,士兵们从初踏战场的肝胆战栗,极度紧张,到习惯了肾上腺素的热舞,只用了一夜时间,他们很快就无法离开战场,在明明完成了那起毫无意义的拯救平民任务之后,他们毅然重返战场,再到最后的最后,他们又填弹出发,吃了早饭,就想打仗,用电影里的台词说,当真是要keep moving forward and keep fighting。

好莱坞主流枪战电影,主要分为个人英雄主义和Team work主义,这部电影是后者。但我想,导演驾驭群像的能力还是有些欠缺,比如还记得是哪个大兵临行前和怀孕的妻子告别,想必大家印象不深吧。按照网友的评价,实质上影片变成了“大战外星人的《黑鹰坠落》”。不过影片采用了近年来比较主流的第一视角的方式来展开故事,故事的视线只围绕着故事的主角展开,其他的都是暗线,都靠直言片语的交待,由观众自己去揣度。其中的几个平民用的是拉丁美洲裔,也符合这两年好莱坞的拉美元素热有关,最小化了激情四溢的演讲传统(只有一次战前动员,关于保家卫国),最小化了灾难中无处不在的圣经元素(只有一个镜头的书面体现)。在影片的最初,用灾难片的方式切入故事,此时的外星人还显出浓浓的恐怖和诡异,我们被悬疑压迫着,士兵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消灭了第一个外星人,而后故事摇身变为街头枪战片,继而是穿越战场片,此时的士兵们显然已经是升过级的RPG主角,可以适时秒杀敌人。

最终我只能这么说,作为一部杂烩电影,选择在3月上映,其自身定位是很谦虚和低调的,那么不要寄望太多的前提下,还是可以一看的。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