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利森  发表于 2013-8-13 16:16:13| 2095 次查看 | 3 条回复

每到过年放假,熊孩子就满天飞。听到这个词肯定很多家长不愿意听,但是确实是存在的啊~

看看香港,在那里为什么没有熊孩子呢?因为香港社会有公德教育、家庭规范和社会低容忍度,这三方共同用力,就让“熊孩子”在香港成为稀有物种。

熊孩子j.jpg

那么香港人是怎么操作的呢?

香港从幼儿园开始就通过角色扮演和社会实践引导孩子培养公德

早在1985年,香港教育署颁布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针对幼儿园到高中各个不同的阶段,都制定了详细的公民教育目标和课程。在“熊孩子”高峰期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香港学校就通过公民教育科中的“家庭”、“学校”、“我们的社区”等课程,让儿童认识到职责、规则、合作、权利和义务等概念,而到熊孩子的初中时期,学校又通过厘清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发展个人与人际关系的技能来彻底扭转“熊孩子”的成长方向。南都记者在香港教育署的官方网站看到,“个人与社群”、“个人与社会”是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的一个核心要点:通过厘清家庭成员的职责、邻里的概念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教育小孩如何成为一个有良好行为的社会公民。

香港人认为,对幼儿园阶段的小孩开展公民和德育教育十分有必要。普遍认为,幼稚园正是小孩基本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如果学校不加以引导,很多坏习惯长大了就扭转不过来。

香港人认定家庭是孩子行为养成最大责任方,需从小引导不干扰他人

在廖凤香看来,学校的公民德育教育并不能彻底破坏一个“熊孩子”生长的土壤,比起学校,家庭是更关键的一个因素。她向记者讲述自己的一个深刻体会:“我们幼稚园因为地处新界,所以会有同时生活在内地和香港的孩子,在小孩行为的培养上内地和香港父母的方式还是很不同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小孩如果上学时校服穿错,香港的小孩就会自己主动去承担错误,但内地的父母则大多会把责任揽上身,不让孩子受一点责备;很多时候课堂上教给孩子的行为规范,有些内地父母回家也不跟小孩复习和执行,孩子下次再来上课又会忘掉。

>>>关于这点,我有话说

其实,我感觉几乎每一个遭吐槽的“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父母”,而保护“熊孩子”屡教不改甚至愈演愈烈的“尚方宝剑”,就是“熊父母”们经常挂在口头的“他们还小不懂事,你这么大了和他们计较什么”!但在家长这种片面纵容的背后,社会并没有无条件忍让的义务。

香港社会对“熊孩子”的容忍度低,孩子有出格行为会被即时教育

其实不仅学校和家庭,即便放在整个香港社会,“熊孩子”的生长空间也十分有限,而由此引发的内地和香港的骂战也从未停止。因为小孩在地铁饮食、奔跑嬉戏等举动,香港市民从来都是毫不客气地加以制止,而有些家长出于护短心理而展开的骂战,点击率也一度在互联网上高居不下。虽然这其中多少涉及到文化的差异,但香港社会对熊孩子容忍程度较低的事实是确凿无疑的。

>>>反思:

到底是我们的社会造成了熊孩子的出现,还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的问题呢?同样是海峡两岸的同胞,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差距会那么大呢?在大陆普遍出现的熊孩子,在一峡相隔的香港是一种稀有品种。甚至他们认为这样的孩子根本不应该出现,可是在我们身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样一个熊孩子。我们应该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才能避免自己家的孩子变成熊孩子呢?我感觉着不光要从我们的家庭教育着手,还应该从隔代教育以及幼儿园教育开始。

这不应该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还应该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


就发这么点爱币,塞牙缝都不够!
姜尚  评论于  2013-8-13 16:25:01
爱币爱币!
lucia216  评论于  2013-8-13 20:09:59
我只是个打酱油的。。。。
江南一虎  评论于  2013-8-13 20:10:00
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