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dan  发表于 2011-4-27 17:36:37| 1471 次查看 | 0 条回复
       “菜贱伤农”并不是一个地方的事,浙江海盐澉浦镇是3分钱一斤的包心菜,广州5分钱一斤的油麦菜,河南省中牟县6分钱一斤芹菜,山东历城一斤8分钱的卷心菜……价格全都跌得惨不忍睹。


价格早已跌破农民种菜的成本价,以至让菜农遭受惨痛的损失。由于对“菜贱伤农”的密集报道,不少媒体和专家对“菜贱伤农”现象进行了剖析,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去年蔬菜价格较高,导致农民今年扎堆种菜,规模扩大,产量大增,直接导致菜价暴跌。二是燃油价格的上涨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47日全国平均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提高0.37元和0.34元。油价调高以后,直接拉高了蔬菜的运输成本,导致部分“菜贩子”考虑收购成本因素,不愿意过多收购蔬菜。三是气候异常使南北方蔬菜上市时间撞车。由于今年北方温度高于往年同期,导致北方蔬菜提前成熟,形成了南北方蔬菜同期上市的局面,从而压缩了蔬菜的销售空间;四是菜农处于农业产业链的底端,缺乏参与定价的话语权。


这些都分析得有道理,也与菜贱息息相关,但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国家把粮食收购价格定得低,如果种粮食能赚钱,还会有这么多农民扎堆去种菜?山东聊城于集镇王寨村村民王学金说:“3亩地的菠菜,去年卖了1.4万元,今年才收入4000元,亏得一塌糊涂,还是种玉米的收成稳定。”(4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种玉米收成稳定,那他为何还要种蔬菜?因为种粮食利薄,一亩田纯收入才200元,而去年他种疏菜一亩的纯收入是1600元。


中国至今还是廉价粮食的时代,这与国家定位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关。当然国家把粮食收购价格定得低是出于物价和稳定考虑,但定得太低,不但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贫富差别,同样会影响社会的稳定。1990年,我国的粮食(水稻)收购价是0.22-0.24/斤,2011年的粮食(水稻)最低收购价是1-1.1/斤,只涨了大约4倍。但同期的生产资料价格涨了20多倍。全国各地同期的公务员工资大约涨了40-60倍不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与在家种粮的收入差距愈拉愈大,过去是在家种粮一年的收入赶不上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现在则是在家种粮一年的收入赶不上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种粮的收入与其他农产品生产的收入也愈拉愈大,粮猪18.8,粮棉16.1,粮鸡(肉鸡)15.5,种植蔬菜水果等差距更大。(2011316日《经济参考报》)这就是农民宁可冒风险种蔬菜,也不愿种粮食的根本原因。如果农民种粮利不薄,就不会去冒险,而是合理搭配种粮种其它农产品。


要解决“菜贱伤农”问题,根子还在于解决农民种什么能赚钱不亏本的问题。种粮是农民的主导产业,国家除了增加补贴,还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价格低贱,政府兜底。政府宏观上的巨额补贴,起到了巨大的平衡作用。美国的经验的确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因为通过了“农产品补贴法案”, 十年来,对农业的拨款增加到了1815亿美元,从而让农民真正旱涝保收。如今中国已经要进口粮食了,增加补贴,合理规划农民种粮种菜,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蔬菜都丰收,不但不用进口,也能像美国那样出口其他国家,显然就不会反复出现“菜贱伤农”、“谷贱伤农”的事了。




为了孩子我挥汗如雨,为了爱币我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