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给予我全部的关爱,我却得不到快乐?

为什么无论怎么努力,我也不能让自己惶恐的心释然?

父母爱我吗,还是仅仅在利用我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当我感觉不到爱,是我的感觉出了问题,还是那份爱真的并不存在?


他叫小博,十七岁的男孩,白而纤瘦,一看就是关在屋子不见光的“豆芽菜”。他从六岁就练钢琴,但是完全不见有郎朗的那种王者气度,而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

小博有一个爱音乐的父亲。但是,时代或者际遇不总是优待所有有梦想的人。和很多人一样,父亲把自己对音乐的梦想寄托到孩子身上。其实,小博还有个姐姐,比他大两岁,从小学小提琴,不过已经不在人世了。

母亲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可怜人,没什么文化,勤劳肯干。她只知道一味附和丈夫,附和他那花费昂贵的音乐梦想。


母亲递给小博一张银行卡,她说卡里钱不多,让他省着点儿花。母亲又说要帮儿子收拾行李,小博把她推出了房间。过了一会儿,父亲来敲门,说:“放着让你妈帮你收拾吧,你别累着了。”小博理都没理,故意弄出很大的响动。

没过几分钟,父亲又开始敲门,声音里带着怒气:“你今天是怎么了,故意闹别扭是吧!你这样下去,怎么好好弹琴?你别以为你考上音乐学院就了不起了,以后的路还长着呢!你有今天容易吗?你想想你姐姐,她要是能取得你今天的成绩,会像你这样不懂珍惜吗?”

听到父亲提起姐姐,小博猛地一下拉开了门,父亲就又来赔笑脸:“我和你妈给你准备了个礼物,你要不要出来看看?”

走到客厅里,小博并没有看到什么礼物。他不禁嘲笑自己幼稚,他那拮据了半辈子的父母,当然不可能买一架三角钢琴放在眼前。这时父亲走了过来,将一个塑料袋递到儿子眼前,小博打开一看,居然是一件燕尾服,做工精致,一看就知道价值不菲。

“怎么有钱……”小博问道。

“姐姐一定希望你把她的梦想继续下去。所以,我把她的小提琴卖了。你要替你姐姐站在最辉煌的舞台上。”

父亲还没说完,小博就只觉得一股血涌上脑子,他的心发抖,牙齿发抖,他挥拳向墙上的钉子砸去……父亲的眼里满是惊恐,儿子在毁他的宝贝——那弹钢琴的手,这手不能坏!小博自己心里也闪过一丝惊惧,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强烈的快意。

小博的怒火从姐姐去世那一天起就在胸口荡漾。小博姐姐是自杀的。两年前,她考音乐学院失利。开学前夕,她穿着自己的演出服,把自己吊在了风扇上。


爱,怎么会如此伤害

事实上,婴儿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条件相对单一的。无论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处在人生初期的孩子都会绝对依赖他们。因为父母是他们接触世界、认知世界,进而建设自我的唯一渠道和模本。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认可、关怀,受到伤害时,会本能地寻求父母的保护。当父母受到伤害的时候,再弱小的孩子也会忠诚地捍卫自己的父母。婴幼儿在生命初期需要更多的是生存需求的满足和安全感的获得,由于婴儿对于自我建设和自尊的需求还没有那么强烈,所以,只要父母提供给孩子一个温暖、食物充分的环境,他就会紧紧的依赖于你。这是最简单的爱的关系建立的基础。

父母对孩子的爱,却往往不是这么纯粹。

他们都在有意无意中,将孩子当成了实现自身梦想的工具。他们的行为以爱为名,本质却是利用。

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利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当小博的父亲为给孩子买乐器而与妻子一起拾废品卖钱,当未辰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学费而卖掉母亲传给她的镯子,当他们面对着孩子的成绩露出欣慰的微笑时,有人能怀疑他们的爱吗?

唯有他们的孩子,从心底深处,感觉不到这份爱。因此,他们才会痛苦、挣扎,他们努力地向父母的目标靠近,以期得到父母真正的爱,但他们发现,这种挣扎是徒劳的。父母褒奖他们是因为他们在为实现父母的梦想而努力;他们稍一违背父母的心愿,就要面对父母的长吁短叹甚至严厉责罚。也许他们心里明白,但不愿承认,父母给予他们的不是爱,而是“非爱”,是以爱为名加诸于他们身心的暴力。

  人们经常说:爱是生命的源泉。爱,能够激发人意识深处的“生的本能”,让人拥有向上、繁衍、快乐、获取成就的动力。而那些没有得到爱的孩子,就丧失了这些动力。所以他们痛苦,他们感受不到快乐,甚至像小博的姐姐一样,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jiaoww  评论于  2013-7-25 17:28:52
哎又一个家庭教育的悲剧,现在都是怎么了!!
jiaoww  评论于  2013-7-25 17:29:00
父母的爱不是世上最伟大的爱啊,怎么现在连这个也变了呢!我想说的是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