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腰间、裤衩甚至卫生巾里,都可能“大有玄机”。吉林省榆林市,一场与高考安检制度的猫鼠游戏正上演得如火如荼,多方博弈,险象环生,戏剧化的情节如同大戏一般,让观众啧啧称奇。 吉林省招生办说:“今年,我省首次实行考生和涉考工作人员“无声”入场。”考生说:“该带(作弊器)照样带。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卖答案者说:“我们有招儿让你检(测)不出来,你记住:永远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家长说:“孩子苦了12年,这辈子也就犯这一回事。还能咋的 高考制度,无疑是“中国式奋斗”的希望之一,所谓教育改变命运,高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转择点,甚至被称为“一考定终身”。就目前中国的现状来看,高考制度仍有着不可撼动的必要性,它给众多农村学生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为偏远地区人民走出闭塞带去了希望,让社会底层人士有了步入精英社会的可能。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保持其公平性毋庸置疑,如此高考乱象的发生,不禁让人发问,这场大戏究竟娱乐了谁? 我们可以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还可以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不是人之常情吗?类似事情,人们早已司空见惯,又何必如此惊讶。然而,真的就是治不了这高考乱象吗?就记者的采访情况来看,从最开始的买答案公开化,到“牙套闹剧”,再到检测时强制“抠掉”后的无惩罚,最后发现源头(卖答案者)一如始终的猖狂,零星片段,拼凑起来,事实不言便已明几分,治不了的结论显然是否定的。 既然能治,为何不治?纵然是史上最严高考安检,耗费了更多人力物力,依然有漏网之鱼,甚至有家长向记者断言,明年卖答案的就能研究出对付“安检门”的招数了,高考制度的公平仍旧被破坏。我们不否认相关部门为实现公平所作出的努力,然而,仅仅依赖安检,不对妄图作弊者给予处罚,不对贩卖答案群体进行查处,这不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么? 高考乱象并非治不了,也并非不治,关键在于治理的阻力,其实质是利益链地作祟。学校为了升学率,愿意助力答案的流通;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愿意成为答案的消费者;地方部门为了政绩,愿意纵容作弊行为的潜藏;榆林居民为了金钱利益,愿意成为答案贩卖群体的一员,利益的交织,才是造就高考乱象的根源。 如此一来无非恶性循环。对社会来说,教育不公带来的是相关部门公信力的危机,对教育改变命运价值观的质疑;对教育来说,生源质量和学习风气下降,带来的是对教育直接的冲击,不利于未来发展;对事件当事人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地区的考风下降,带来的是“有些聪明的单位,都不爱招了”,最后可能还是一场空。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考试中很“受伤”,短期内获利的卖答案人群又何保以后不会为环境所害,高考乱象中的各方哭笑皆有,其实最终,所有人都可能是在作茧自缚。高考乱象究竟娱乐了谁,事件中的每个当事人都深受其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