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隔岸观火?什么叫心存侥幸?什么叫兔死虎悲?什么叫“李小飞刀”里说的“死人会说话”?什么叫“他人亦已歌,托体共山阿”?那就是——全球知名社区网站MySpace曾经辉煌但后来却黯然神伤的故事。
这像极了一出精彩的评书:话说公元2005年,媒体大亨默多克斥资5.8亿美元买下MySpace,但他重找青春的雄心在网络新潮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仅仅三四年后,Facebook就扶摇直上,成为全球社区网站之王。今年1月,当Facebook获得了高盛和俄罗斯DST投资5亿美元,公司估值达750亿美元的同时,它的“前辈”MySpace却宣布裁员约500人,占整体员工数47%。甚至有传闻说,新闻集团要将其以5000万至2亿美元跳楼脱手。
一具有标本意义、还剩下几丝活气的互联网“尸体”,吸引了众多各怀心思的围观者。他们就像一群饥饿贪婪的秃鹫,把陨落的MySpace摆在祭祀桌上大卸八块,活体解剖,祈祷默哀,饱餐一顿,榨取它身上最后的剩余价值:病历报告和临终遗言。是的,MySpace虽然光荣殉道了,但中国有很多创业者还一度对它心向往之,唏嘘遗憾自己没能成为“中国的MySpace”呢。
大洋彼岸不翻墙还用不了的社区网站,就这样实现了历史性的穿越,在中国创业者的围观中,在@随手拍解救控们的传播下,最终钉在了价值观的十字架上。
一位IT从业者睹物思人,从MySpace的尸体上看到了:“创业如何避免失败、山寨专业户如何抄袭、网站如何搭建系统架构、垃圾站长如何提高升级、产品经理如何做出炫酷应用、市场经理如何地面推广”。
一位投行人士还把流弹扫射到了刚刚发生的阿里巴巴因为客户涉嫌惹欺诈CEO、COO引咎辞职事件,“在惊叹马云勇气的同时,我们同样期待淘宝也能正本清源,让假货和盗版早日绝迹。这个担子太沉重,本不应该落在一个人身上,哪怕是伟人。但对那些视梦想和原则为生命的企业家来说,现实比战争片残酷,他们却已无处可逃。他们必须敢于把自己钉在价值观的十字架上面,即便肉体被困也要让信仰迎风飘扬。”
而最容易做到的,就是把看似不相干的MySpace钉在价值观的十字架上。赵传唱道:“世界是如此的小,我们注定无处可逃。”《创业家》关注的是,这个美国红极一时的草根明星,与中国的草根创业者有着最接近的基因,其兴衰跌荡未必不是中国创业者仍然可能逃脱不了的命运。那就像马云说的“刮骨疗伤”吧,请享用我们提炼的MySpace病历报告。
病例1:抄袭和山寨,中国不缺MySpace基因
正如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所言,从创建ResponseBase之初,MySpace的创始人就没有硅谷极客的DNA,他们凭借对互联网的敏锐嗅觉,外加“集天下之大成”为一家的抄袭风格成就了MySpace的巅峰时刻。
MySpace的两位创始人克里斯·德沃尔夫和汤姆·安德森营销经理,供职于一家名为eUniverse(后改为Intermix)的互联网公司,位于洛杉矶国际机场附近一处普通的办公园区,主营业务是在网上销售抗皱霜和打印机墨盒。创建MySpace之前,德沃尔夫的专长是发送垃圾邮件,安德森则负责一家色情网站。
在上一轮的网络泡沫破灭中,电子邮件营销是为数不多的还能吸引到广告的网络领域之一。2001年6月,德沃尔夫和安德森创建了RsponseBase,主营业务是通过电子报拉取广告,同时发送垃圾邮件推销自家产品。一年后,eUniverse的创始人格林斯潘得知RsponseBase管理着3000多万个电子邮件账户,拥有持续的盈利能力,以330万美元收纳门下。
2005年,默多克收购eUniverse,主要目的是取得其中年轻的社区网站MySpace,从而使其互联网战略轻身上阵。然而,MySpace亡羊补牢的技术理念在网站创立之初是一个巨大优势,但后来就让默多克咽下苦果了。
Facebook刚火起来的时候,新闻集团一度考虑收购过这个社交网络新秀。福克斯互动传媒CEO莱文索恩问小扎:“需要支撑这么大的流量,很不容易吧?”小扎说:“我们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真的。”他解释说:“这就是洛杉矶企业和硅谷企业的差别。我们做网站的时候考虑得比较长久,不像那些人根本没有头绪。”但MySpace一度也是被热捧的,《谁偷走了MySpace:被社交网络改变的疯狂世界》一书写道,“这家新型网站的中心不再是技术,而是人类的创造力。换句话说,MySpace好比一家好莱坞式传媒企业,在这里,拥有热情和创造力的人们竞相登台献技,没有人知道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
事实上,在中国的互联网界,“洛杉矶企业”和“硅谷企业”的案例同样不少,其中尤以“洛杉矶企业”为众,即数量近百万的草根网站。他们没有独特的技术、创新的模式和强悍的资源,缺乏独立生长的能力,必须依赖一个大平台,比如中移动、淘宝等,才能将流量转化为收入。但他们真正理解网民的需求,也精通所有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具有将简陋网站变成赚钱生意的神奇力量。
2004年,蔡文胜成为第一个以草根站长身份获得风险投资的人。更多的站长开始脱颖而出,hao123的李兴平、51.com的庞升东、58.com的姚劲波以及康盛创想的戴志康等,一个互联网草根族群似乎突然浮出水面,他们拥有的流量成了淘宝、百度、Google们争相抢夺的对象。他们的商业理念来自传统生意:“第一,有用户就有价值。看店面好不好就是看人流,有人流就说明人家喜欢到这来,就可以卖很多东西。第二,商业的敏感度和决策速度。我做决定非常快,有些重要的投资半小时敲定,钱就打过去了。”蔡文胜对《创业家》说。
而这,正是Myspace所具备的基因。
早期的MySpace极具创新精神,给虚拟账号开了绿灯,这一决定集中体现了其冲破一切道德束缚,彻底倡导网民言论自由的经营理念。MySpace在创立之初就声明欢迎一切用户,允许用户随意设定身份,并以此区别之前的社交霸主Friendster。
围观者发言:
TechWeb创始人@祝志军 :MySpace能走到今天,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抄袭、山寨,他比别人做得更出色。我们必须要知道,在美国创业道德压力更大,包括做色情网站和流氓软件、偷窥软件。这些东西有的时候不是个事,但是它要是个事也是挺重大的事。抄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百卓网络CEO@陈海滨 :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不就是在抄吗?只有在学习、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去创新,你才会很牛,啥都不依赖任何体系你就能创新吗?
互联网资深评论员@炳叔 :抄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央视弄一个网络电视台,然后发一个牌照把大家都请出去,这是充分利用自己手里的资源,虽然事做得不地道,但技巧还是可以学习的嘛。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手里有什么,能干什么。陈一舟就没整好,抄完以后就被开心网告了,最后两败俱伤。
好大夫网创始人@王航 :有些东西不能抄,一个是你不具备的资源你非要往这方面走,另外这事儿跟你的风格、价值观、为人不一样,你抄什么抄?
病例2:内创业,MySpace悲剧的根源
多数硅谷的人有了创业的念头之后,就会离开目前的公司,辞职另闯一番天地。作为在eUniverse母体上延伸出来的亮点,Myspace从建立之初就是一家内创业型公司。
对于这一点,其创始人想得很清楚:若离开公司单干,就必须放弃eUniverse曾向其允诺的数十万美元的奖金和红利,自掏腰包。但德沃尔夫和同伴们不愿承担创业的风险。他盘算在eUniverse的大旗下,启动创办交友网站的计划。届时,母公司将提供项目启动资金,支付薪水,若项目亏损,母公司还将承担损失并注资解围,直至损益平衡。
同时,他们还可以把这个社交网站当做送给母公司的一个礼物,借此集合eUniverse多项业务,成立一个门户网站。德沃尔夫写邮件说:“向用户开放eUniverse能够提供的一切服务,赶超Friendster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eUniverse各项资产下的用户基础。” MySpace是ResponseBase创始人在eUniverse遇挫后一次无心插柳的尝试,却改变了徳沃尔夫和安德森的职业生涯,使他们成为互联网界的头号明星。但也正是内创业这种模式,让徳沃尔夫一直不能名正言顺地为Myspace做决策,所谓的独立子公司名不副实,他甚至连后来Intermix与新闻集团的暗中交易都一无所知。
最终,Intermix执行了对MySpace的回购选择权。依据“笨蛋保险”条款,Intermix收到友好要约后,有权立即买断MySpace全部股份。在新闻集团签字的交易文件到手后,Intermix法律顾问立刻向MySpace法律顾问发函,称Intermix即将购买MySpace余下的有效股份(之前控股53%)。直到交易结束,MySpace才知道自己已经被易主。
在中国,哪怕短暂成功的内创业也是少之又少,更别说那些被收购的创业公司了。内创业看上去很美,母公司提供技术、资本等支持,大大降低了内创业者的风险,使更多人敢于放手一搏;同时也可以留住一些重要的核心人才,给整个平台带来意外的增值。
一声叹息,看看那些被大公司收购的草根创业项目吧,“缅怀”一下创始人:百度收购hao123.com、千千静听、“天空软件园;千橡互动收购校内网、猫扑网、DoNews、中国共享软件注册中心、SNS网站5Q、DuDu加速器;腾迅收购FoxMail、康盛创想;搜狐收购ChinaRen、go2map.com;新浪收购聊天软件UC;盛大网络收购起点中文网、杭州边锋网……这个名单可以拉得很长,中国创业路上伤痕累累。
围观者发言:
@王航 :创业是一个挺复杂的过程。过去几年,不同角色逐渐分化,创业环境正在走向比较不错的业态,但是公司内部的关系就很难理清楚了。我认为内创业早了点,它的难度比外部创业要复杂得多。另外,它跟思维模式也有关系。比如开心网,如果程炳浩原来在新浪的框架下,也许很难成为像今天这样,但它出来了也许就成功了。
@炳叔 :这件事最复杂的是处理好里边的利益关系,要理顺的事情太多,你可以内创业,隔壁事业部怎么办?大家各个事业部都在想着内创业的事,那部门的老大怎么管理?所以要平衡各种关系。就我来看,公司内部创业就是一件不靠谱的事。
@祝志军 :内部创业吧,头一两年还好,有协议啊,大家还认账也好执行。但是到了一定阶段,麻烦就会出来,做失败了反而无所谓了,如果项目有起色,成了就麻烦了,大家都想抢果实,一定会出问题。
病例3:你过时了
在这个苟日新、日日新的网络世界,MySpace却依然在用过时的博客功能、笨重的内部即时通讯系统、加载缓慢的视频播放器、制作粗糙的电子邮件系统和空间不足的图片存储器来服务用户,虽然它创立不过7年,但失败已经不可避免。
它还有着糟糕的第三方关系。MySpace在提到外部软件开发商的时候,很少使用“大家合力”这个词,也几乎从未投入任何精力去巩固发展和众多微件制造商的友谊。但事实是,正是在这些微件商的帮助下,MySpace才有过繁荣的局面。
2006年7月份,MySpace在Adobe Flash中发现了蠕虫病毒,它能更改用户“关于我”的信息栏,使之包含一个借“9·11”恐怖袭击事件指责美国的网站链接。MySpace的回应方式是关闭旧版Flash软件,敦促用户升级到刚刚发布的新版Flash。安德森在留言板中通知用户务必进行升级:“最新消息:7月17日星期一,太平洋标准时间下午5点15分,嘿,朋友们,我们即将采用Flash 9.0支持MySpace音频和视频播放器。Flash 9.0带有多个安全补丁,可防止您的MySpace主页被他人篡改。”
然而,MySpace忘了通知全体微件提供商,他们在MySpace的微件突然停止运行,结果引发了巨大的抗议声潮。
与之相反,Facebook的战略直接反映了硅谷的游戏规则,牢牢抓住外部程序开发商的忠心是技术企业生存的关键。MySpace最大的微件开发商们是最先转投Facebook的第三方伙伴。例如,RockYou拿到Facebook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后,立刻把公司大部分资源从MySpace撤回。RockYou创始人沈佳说:“每一个Facebook都好像另外一个女朋友一样。”原本首屈一指的MySpace顿时变成了硅谷的弃妇。
更致命的是,Facebook的崛起使MySpace的技术停滞问题凸显出来。自从被新闻集团收购之后,德沃尔夫和安德森再未推出过任何具有开创性的新型特色产品。相反,他们采取了一种低风险战略:走“我也有”路线,发布其他成功网站中的同类型产品,例如MySpace为了和YouTube竞争,也推出了自己的视频播放器,但效果不佳。
MySpace仅有的几次创新尝试也都好事多磨,在很长时间内都毫无进展。2006年它收购了一家提供在线卡拉OK服务的网站kSolo,可是直到两年后,才将K歌服务整合进自身网站。与之相似,MySpace备受期待的综合新闻服务产品MySpace News在2007年4月发布,被网评人士批得体无完肤。
在中国,庞升东和他的51.com曾经非常被看好,但这家中国最具MySpace气质的互联网明星屡遭波折,从最初的社区游戏盈利,到之后游戏战略“哑火”。2010年,51.com的高管更是发生变动,流量排名大跌。@庞升东 写过这么一条微博:“互联网行业虽然已经进入寡头时代,但是现在依然是创业的黄金时代,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想创业就果断行动吧!”
病例4:要赚钱还是要世界?
Myspace的创始人以邮件营销起家,对网站的持续发展投入较少精力。他们一直扮演着母公司赚钱机器的角色,无从解脱,而这也是MySpace失去创新力的最大原因。
在新闻集团时代,徳沃尔夫的上司计划保持MySpace的组织结构基本不变,同时增设公司层,处理法律和公共关系事务,并负责最重要的任务——集中为新闻集团全体网站作广告招商。从那时起,徳沃尔夫就只剩下管理成本的权力,却失去了对收入的控制权。
很多广告商不愿和MySpace合作,就是考虑到MySpace由用户自由创作的网页常常包含半裸画面、淫秽内容、直白的成人笑话以及其他各种可能引起公众反感的内容。为了重新获得4A广告公司的好感,新闻集团决定采取措施提升MySpace的道德层次。但这项任务技术难度很大,另外MySpace因害怕惊动用户,不想采用过分严格的审查技术,从而导致MySpace去色情化的任务更加复杂。
在新闻集团的这个“赚钱机器”加大马力运转时,Myspace的年收入由数百万美元上升到5亿美元,但是,在用户数和市场份额两个重要指标上,Facebook凭借不断的技术创新终于走到了前面。
最后,暴风影音董事长兼CEO@冯鑫 说出了所有创业者的心声: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今天来看,卖掉的MySpace和坚决不卖的Facebook,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附图:
2008年9月到2009年9月,不过一年的时间,MySpace和Facebook的市场地位彻底颠倒,这一年也成了全球社区网站的分水岭。
今天老师又找我谈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