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dan  发表于 2011-4-8 09:26:06| 1743 次查看 | 0 条回复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4月4日,北师大教授
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

       在社会普遍感觉大学精神迷失,以及教师师德风尚不在的背景下,董教授的言论遭遇板砖,是在意料之中。媒体人士郭宇宽先生撰文批评,这其实折射的是当代高等教育普遍的势利病,“师范”之不存也久矣。


       在笔者看来,究竟是董教授的言论折射高等教育的功利,还是高等教育的功利让董教授的言论显得敏感,是一个需要辨析的问题。如果在高等教育整体并不功利,各种富有个性的导师比比皆是的情形下,董教授的言论其实并没有什么出格——他作为一个导师,完全可以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标准,人们也并不会担心他的这种言论,会导向所有导师都把自己的学生培养为非富即贵的“人才”,因为每个导师会有自己的要求。在董教授提出“4000万身价”论的同时,还有教授会要求学生不做出学问不来见我。

       实中的高等教育,却是不健康的,并非多元,也无特色,导师制形同虚设。我们所见的是,所有大学办学定位趋同,学科设置相似,都追求“高大全”,而导师摇身变为“老板”。在这样的高等教育环境下,教师功利、学生功利,学问不再被提及,大家对董教授的言论不安,其实是对功利的不安。大学没有个性教授,只有雷人教授。可以说,董教授的话成为大学功利的注脚。 董教授还在微博上辩驳,称这是为了激励学生。这样的辩驳,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是基本无用的——如果董教授是一个个性导师,特点就是选拔那些有创富能力的学生加以培养,这是一个不需要辩驳的问题。他应该明白,他现在不是为自己的“个性”“励志法”辩驳,而是在位整个教授群体和大学的功利“辩护”。这显然是他难以完成的任务。 让董教授收回自己的话,再让其他教授也大谈师德,这并不能改变眼下我国大学教育功利化的现实。整体去除我国大学的功利化,才能让大学回归教育本位,也才能让大学的导师个性张扬。而功利化的根源,则是行政化。由于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各种名目繁多的行政评审、评估严重干扰办学,大学内部行政主导教育资源配置、教授没有充分的教育自主权和学术自主权,这使大学已无自身独特的灵魂,教师和学生普遍失去对教育和学术的追求。追求现实的 一个健康的高等教育,是多元并丰富的,每个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同,每个导师的个性和特色也不同,这样才有人才培养的多元与特色。不然,所有学校定位趋同、所有导师都无个性,这还要那么多大学以及大学导师制做什么呢?

        然而,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却是不健康的,并非多元,也无特色,导师制形同虚设。我们所见的是,所有大学办学定位趋同,学科设置相似,都追求“高大全”,而导师摇身变为“老板”。在这样的高等教育环境下,教师功利、学生功利,学问不再被提及,大家对董教授的言论不安,其实是对功利的不安。大学没有个性教授,只有雷人教授。可以说,董教授的话成为大学功利的注脚。


董教授还在微博上辩驳,称这是为了激励学生。这样的辩驳,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是基本无用的——如果董教授是一个个性导师,特点就是选拔那些有创富能力的学生加以培养,这是一个不需要辩驳的问题。他应该明白,他现在不是为自己的“个性”“励志法”辩驳,而是在位整个教授群体和大学的功利“辩护”。这显然是他难以完成的任务。


让董教授收回自己的话,再让其他教授也大谈师德,这并不能改变眼下我国大学教育功利化的现实。整体去除我国大学的功利化,才能让大学回归教育本位,也才能让大学的导师个性张扬。而功利化的根源,则是行政化。由于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各种名目繁多的行政评审、评估严重干扰办学,大学内部行政主导教育资源配置、教授没有充分的教育自主权和学术自主权,这使大学已无自身独特的灵魂,教师和学生普遍失去对教育和学术的追求。追求现实的利益,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进而,教育与学术成为牟利的工具。董教授与其他教授不同的是,只是把这明确地说出来。而且,相对那些让学生“放羊”,只挂名领薪酬却不导学生,甚至把学生当“打工仔”盘剥的导师来说,他在现今还算是一个对学生负责的导师了。这也难怪,在无数板砖之中,有人为其叫好,认为这让大家看到教育的希望。

对于把中国大学教育问题,往往归结到行政化,有网友曾告诉我这是把“行政化”变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得不告诉网友的是,各种教育问题有自身的成因与具体表现形式,但行政化还真是大多数教育问题的源头,这个源头问题不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都会纠缠不清,难以理出头绪。
为了孩子我挥汗如雨,为了爱币我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