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对原有的三年规划总结的基础上,本着继承文化传统,弘扬“延安”精神,深化教育改革,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思考学校的发展和改革,从经验与理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寻求改革与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提出2008-2011年学校发展整体规划。 一、学校新三年规划的基础 主要成绩 1. 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在62年的办学历程中,努力实践“教育思想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管理机制科学、校园文化高雅”的办学宗旨。1986年起连续10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1998年起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并保持至今;1999年首批被评为“上海市绿色学校”;2002年首批被评为“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校”;2003年被评为 “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2005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 学校德育 学校以“延安讲坛”为载体,着力于“延安人”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市级课题“创建节约型学校的行动研究”为抓手,着力于“诚信、关爱、责任”的生命教育,以“校园社团活动”为平台,着力于“中华传统美德+现代文明=新一代‘延安人’”的中学生品格养成教育。逐步确立了“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学校德育基础课程,以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为载体的学校德育拓展课程,以研究型课题为载体的学校德育研究型课程”三类课程体系。 3. 课程与教学 坚持“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拓展型”课程重在开阔视野和“研究型”课程的个性化设计与开发的特点,加强课程整合,注重挖掘不同学科的人文教育、科技教育和环境教育资源,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渗透到了学科教学当中,理科以完善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为主;文科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倡导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性学习评价。 学校本着“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分层次、个性化”的原则,初步形成“数学特色、科技见长、人文相济、和谐发展”的学校课程要求。初步开发了语数外理化五门基础课程的校本课程资源;搭建了“研究性学习网络交流平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课程管理基本实现了网络现代化;建设了“DIS物理实验室”、“生命科学视频网络实验室”和“电子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4. 校本师资队伍建设 营造“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延安师德师风,学校从制度建设、师德培训、师德研究和师德考评等方面着手,注重抓好党风、政风、教风、学风和校风。为青年教师配备专家导师,精心指导教学实践。以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为抓手,在教研组层面开展以课题引领的体验式教研活动,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涌现了不少“敬业、奉献、科学、协作”的教研组团队,建设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 5. 教育科研 在三个三年规划期内,学校以持续推进的实验项目为抓手,立足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积极开展有利于教育改革实践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以及科研成果的总结、推广和应用,形成了以“中学生品格养成”课题为主线的统率全校科研的课题网络,把教育科研与教学和德育实践紧密结合。呈现了课题数量多,层次高,成果大,涉及面宽的良好局面。已经逐步完善了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初步形成了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切实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6. 学校管理 学校注重民主、和谐、制度化的人本管理,推行校长领导下的三级分层管理,加强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核心组织建设,使学校各项工作高效运行。形成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冒得出、流得动”的良性循环机制。 7.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凝聚、激励功能,形成了“走进延安门、就是延安人”、“自信、自强、自主、自立”、“老老实实办学,呕心沥血育人” 的延安核心价值文化。 8. 后勤保障 学校加强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在教育教学设备的正常使用与维护方面做到有章可循;初步形成了学校学生生活自我服务模式和后勤社会化运作方式,提高了学校后勤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学校管理效率。为全体师生创设了安全、温謦、文明、健康的校园环境。 存在问题 1.课程改革 学校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规范有序的课程框架,但学校的课程体系仍需完善,学校的课程领导力,课程的整合与实施,初高中课程的有效衔接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2.队伍建设 特级教师的培养仍需加强,学科领军人物发展不平衡,高级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不足,青年教师还需全面培养;教研组的专业凝聚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教职工的社会服务意识需进一步提升。 3.管理文化 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学校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必须更加注重教育品质,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学生的品格养成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课程改革,提升延安的文化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全面发展的“延安人”。 发展目标 学校10到15年的中长期办学目标: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奋斗,在“高质量、创特色、争一流”的基础上,把延安中学建成教育思想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管理机制科学、校园文化高雅的全国一流并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现代化高级中学。 学校在新三年的阶段性办学目标:继续以“打造一流品牌,争创全国一流”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以“人本化、民主化、信息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体系,强化学校管理的“三个层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中学生品格养成”教育为基础的德育模式,进一步优化以“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分层次、个性化”为特色的课程体系,逐步推进“发展性”师资队伍建设,使延安中学成为一所融科学、艺术、自然、人文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级中学,以造就“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的高素质的‘延安人’”。 三、学校发展分目标和达 (一)进一步完善以“人本化、民主化、信息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体系 基本思想 学校管理要强化“人本管理”理念,增强教职工社会服务意识,尊重与满足师生的合理需要,做到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人文管理,营建具有延安中学特色的管理文化,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目标 学校将人本管理思想渗透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精简高效、合理合法、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延安特色管理体系,营造和谐向上的管理文化。 达成标志 (1)推进民主管理,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通过校务会、教代会、学代会审议通过。逐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财务经费使用预算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民主党派座谈会制度、干部考核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制度。 (2)健全管理体系,对学校原有的管理体系进行梳理,理顺校级领导对学校各部门及条块工作的管理,理顺中层各部门干部对基层年级组及教研组的管理,形成学校金字塔型的管理网,确保学校管理的全覆盖。 (3)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修订出版《延安中学教师手册》和《延安中学学生手册》,修订完成学校各项条例、岗位职责、考核办法、奖惩办法等各部门规章制度。 (4)人事管理规范,后勤管理有序,为一线教育教学提供有效保障。 (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中学生品格养成”教育为基础的德育模式 指导思想 继续发扬在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实践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五方面取得的卓有成效的成绩,依循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努力在学校德育的深度与广度上进一步拓展,争取把德育目标落到实处、落到深处、落到细处。 目标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中学生品格养成”教育为基础的德育模式,构建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具有延安特色的德育课程模块。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自主教育、自我管理体系,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判断力与实践能力。进一步健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机制,切实提高德育内化的力度与深度 达成标志 (1)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科分布均衡、有较高师德修养的德育工作队伍。 (3)德育管理规范有序,管理重心下移,年级、班级德育目标明确。落实高一“学做延安人”、高二“做合格的延安人”、高三“做优秀的延安人”教育系列分层目标的实施。 (4)延安特色社团:辩论社、文学社、环保社、模联社、时政社等成为品牌社团。广场音乐会、义拍义卖、寝室文化节、金秋文艺汇演等成为延安文化的品牌,让学生在活动中得以锻炼提高。 (5)形成延安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并使“延安讲坛”成为德育拓展课程的金牌课程。形成校本德育培训教材、形成德育案例集。 (6)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平台。 (三)进一步优化以“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分层次、个性化”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重在凸现“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分层次、个性化”的课程特色,深化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标 进一步构建以“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分层次、个性化”为特色的课程体系;一是开发学校自己的特色课程,这些特色课程在全市具有引领作用;二是对于国家规定课程,要结合学校实际创设校本化的实施细则,并同时具有延安文化本身的特色;三是完善“数学特色、科技见长、人文相济、和谐发展”的课程框架体系。 达成标 (1)形成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一批有影响的特色课程,部分特色课程成为品牌课程,出版修订一批精品的校本教材。 (2)整合课程内容,规范实施过程,贯彻各学科课程标准,科学有序地安排好各年级、各学段的教学内容,处理调整好教材的板块之间衔接过渡,确定难易度,规定教学时数。加强初高中的有效衔接:进行延安高中学习规范要求的辅导和高中学习方法论的指导。 (3)各学科有丰富的教学实验项目,继续施行分层教学、分项教学、实验班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各学科均有各自教学品牌,各类学科与项目活动保持领先水平。 (4)教学管理和监控有效,保证课堂教学的规范化与科学化。逐步完成具有延安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5)完善国际教育课程,扩大国际学生招生规模,提升国际部教育质量。 (四)逐步推进“发展性”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思想 进一步强化延安教师队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事业凝聚人,逐步推进“发展性”师资队伍建设。 目标 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勇于进取、结构合理、开拓创新,能参与国际竞争、适应于素质教育需要的现代寄宿制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发展性教师队伍及具有“敬业奉献、科学协作”精神的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达成标志 (1)打造名牌教师:培养学者型教师,培养研究型教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推出在全国有影响的名师1—2名,在上海市有影响的名师5—10名,区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1/3左右。 (2)打造品牌教研组:培养学习型组织,着力打造集科研、师训、课改于一身的教研组,力争1—2个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影响的品牌教研组。 (3)教育骨干:培养一支具有敬业奉献、科学协作、业务精湛的骨干队伍。 (4)完善校本师训制度。在制订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发展需求的培训计划的基础上,着重将校本师训的落脚点放在培训与科研相结合的“校本研修”上,并以教育研究来统筹研训计划,做到“组组有课题”、“人人做案例”,切实以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多层面、多渠道师资培训活动的开展。以校本课程建设为任务驱动,形成学习型教师队伍,教师“十一”培训完成100%的达标率。 (5)在研究特级教师成长历程的基础上,争取出版专著,加强优秀教师经验的推广、辐射与示范带动作用。 (6)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奖励机制,激发中青年教师发展的内驱力。鼓励中青年教师领衔科研项目与教学研究,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对于坚持创新教育且确有成效的教师,学校为其提供进修、深造、评职称及晋升等方面的优先待遇。 (五)提升延安的文化品质和核心竞争力 指导思想 校园文化建设是延安中学实现“打造一流品牌,争创全国先进”的重要切入点,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凝集、激励功能,努力展示“新一代延安人”的风采,通过校园内部的物质与精神环境的营建,借助与社区的联合,形成展现学校特有的育人风格与办学追求的特色校园文化。 目标 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社团”为突破口,以“促进校园文化延伸”为动力,全面构建高雅的“延安”文化。把学校建设成高雅的文化殿堂、优越的学习场所,使之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达成标志 (1)以 “美化、净化、绿化”的校园环境熏陶和感染学生,通过对校园里的亭阁、塑像、雕塑、文化长廊、学校陈列馆建设或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宿舍文化、食堂文化、教学区文化、办公区文化的建设,使师生获得人性的启发和审美的熏陶;要把师生的精神文化映射到环境建设之中,让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块绿地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展示风采的最佳场所,传达出高雅、大气的文化品位。使学校的现代化建筑、一流水平的教学设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2)继续完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构筑师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合作化的研究条件,多样化的交流平台。 (3)传承延安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涌现一批先进个人与集体,展“新一代延安人”风采。 校训:自信、自强、自主、自立。 校风:团结友谊、朝气蓬勃、和谐民主、实事求是。 教风:敬业爱生、严谨治教、学而不厌、活泼开朗。 学风:勤学好问、学用结合、举止文明、求创多思。 (4)校园文化向社区文化延伸。定期向社区提供文化教育咨询服务,在社区建立教育基地和培训基地,共建学校与社区和谐、高雅文化,传播延安人的价值观。 (5)完成学校重点教科研攻关项目和实验项目——国家级课题“中学生品格养成的行动研究”、市级课题“创建节约型学校的行动研究”的研究,出版相关的成果集。每年争取1-2项区级重点课题或市级课题立项;每三年力争有1个以上课题成果获区科研成果一等奖或市科研成果等第奖。 (6)继续保持上海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争取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