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红星  发表于 2010-12-21 22:05:32| 2663 次查看 | 0 条回复
孩子不肯主动发言,这事儿不新鲜。别说十来岁的孩子里有不肯发言的,就是放在三四十岁的父母们,有几个能在大庭广众下,沉着冷静、滔滔不绝地说上5分钟?所以不要责怪孩子,家长和老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和帮助孩子,你怪他、骂他,甚至打他,可他气质都不知道问题到底在哪里,该怎么解决。多冤枉!

孩子不知道的事情,就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不肯发言,为什么?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吧。

先想想自己。你没法在大庭广众下滔滔不绝,是因为什么?可能是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关,讲起话来疙疙瘩瘩,条理不清,甚至语无伦次(别笑,语无伦次的发言者不在少数);也可能是紧张,见到这么多人,你心里亦慌就手心冒汗,眼冒金星,站都站不稳,然后声音发抖双腿发软(别笑,你自己试过就知道了);还可能是你不知道该说什么,开会的时候发短信,突然老板让你给一份数据,保准你一下子手足无措;还可能别人太厉害,把你吓回去了,同事发言一说就是20分钟,滔滔不绝的架势看着吓人,轮到你,哪还敢说话,就怕把自己比下去……

其实孩子不肯发言的原因,也大致相似。

1,无言可发。具体包括:对发言的内容不懂,没有自己的、新的想法;对发言的要求不理解,不明白“游戏规则”。

2,不敢发言。具体包括:怕说错了丢脸;怕受挫被打击;怕被人瞧不起(语言表达能力被瞧不起、发言内容被瞧不起……);觉得自己的观点无足轻重;不想被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不愿意“抛头露面”;对自己不自信(长相、语言表达、发言内容……);怕和人比较。

3,说不来。具体包括:怎么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重点是什么?从哪里开始讲?我要讲多少时间?讲多少内容?怎么结束?有人提问怎么办?没人听怎么办?

归纳起来,要让孩子愿意发言,其实需要解决两个核心的问题:第一,让他“有话可说”。第二,让他“有话敢说”。为什么孩子和熟络的孩子在一起,不会冷场?不正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话题(有话可说),又相互熟悉(有话敢说)吗?

“有话可说”,其实是对孩子的知识储备、思考能力提出了要求。
一群都玩“摩尔庄园”的孩子们在一起,他们相互之间会没有话说吗?这就是“知识储备”,他知道他想说什么,能说什么。往下推一推,如果是和孩子谈论他的梦想呢?是不是也会好一些?如果孩子读过很多书,肚子里有很多“存货”,是不是也就有话说了?再深入一步,如果孩子对各种事情都能有独立的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想法”,那他是不是更加“有话可说”了?

“有话敢说”,则考验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以及自信度。
说起自信度,就涉及到了“正向心理循环”的概念。说起来也简单,就是通过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来建立一个“良性循环”,孩子越自信,就越敢说、敢想、敢做,从而就越有可能获得认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肯说话,是需要“多锻炼”,于是每逢有机会,就催着、逼着孩子上台去发言(家长着急,可以理解),可孩子就是不肯,不敢,结果家长生气、着急,孩子委屈、难过,自信心遭受双重打击(我没用,不敢上台,爸爸妈妈也不喜欢我,我真没用……)
所以,要让孩子有话敢说,重点并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多说,而需要掌握引导孩子开口的方法,并多加鼓励。这其中的方法,有很大一部分需要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去总结和把握,毕竟老师比家长更为专业。

说一个现实的案例吧。我班上有个非常腼腆的男生,表达能力上确实有所欠缺,口齿不清,也不知道如何去描述一件事。因为这种小小的“障碍”,他就拒绝开口。但其实,这个男生有着相当惊人的阅读量。那时四年级上,他甚至在读《全唐史》!这让我有一个判断:这个孩子是有知识储备的,他和“不知道该说什么”的孩子不一样,应该是“有话可说”的。他只是缺少表达的技巧罢了。
那么,怎么让他开口?我利用班上“书友会”的环节(我们班上的一个集体读书项目),给他足够的空间、时间,上台讲。讲《全唐史》里的故事。整整20分钟,虽然同学们听得都不耐烦了,但他在我的提问和引导下,总算疙疙瘩瘩地把故事讲出来了。看得出来,他很开心。我能理解:在此之前,他哪有过机会花20分钟完整地讲一个历史故事?从此之后,他的信心就慢慢建立起来了,他至少发现了两件事:第一,我读的书比同龄人都难,我懂的比同龄人多(他的知识储备成了他自信的源泉);第二,我的表达能力不比同龄人差,虽然还可以提升,但我至少讲出来了。
现在,这小家伙在课堂上俨然成了个“话唠”,几乎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蹦出来,是班上最愿意主动发言的几个同学之一。

所以,孩子不肯发言的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引导。其中涉及到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如何帮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