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光好,也去发发少年狂。本人有幸参加了我校部分党员和教师与上海黄浦区曹光彪小学的教学交流结对活动,此次与上次的上海之行已相隔近十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上海的某些变化,但也能深切地体会到变中的不变。 还是先说变吧。 我首先感觉变化的是教育更显人性化。这可以从几个细小的事例看出,其一,我发现,上课时,每当学生上去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老师总是来到他(她)的身边,而且还用双手扶着他(她)的肩,好象学生说话就等于老师在讲课,其亲切感、人性化充分显示,起初,我还以为是个别老师的作为,但我听的二节半课都如此,那就绝非个别现象了;其二,下课了,我们这里还是“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老套套,几十年不变。而他们的学生却已是“老师辛苦了”、“老师您休息”,看,多温馨、多人性哪!其三,教室门上的窥窗,我们这里都是左右宽的,而他们却是上下狭长的,因为这个窗不单是给教师用的。我想这样人性化的设计肯定还有很多,只是我们来不及发现而已。 不但教育如此,看来其他行业也如此,我们不是看到校门口有一个施工工地吗?横幅写着:由于我们在此施工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看,既温和、人性,又起到了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的作用。不像我们这里:“施工重地,闲人莫入、严禁出入”,命令式的,多生硬,多么的居高临下(其中还不乏暗示:我还怕你偷东西呢!)。 可见,上海在提倡人性化、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是有重大改观的。 接下来再说不变。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理念没变,而且更加深入人心,尤其是扎根于青年教师之中,实实在在地干,做到实而不虚。 上课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只比以前多了个多媒体,重点板书词也还是老办法——写在纸上粘贴。在科学教学中,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其多媒体运用也是恰到好处,没什么特别的花架子。语文还像以往一样重视“读”,而且还来了个“细”读,是啊,古人称学生在校学习就叫“读书”,现在好多不还这么叫吗?可见读书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杜甫不是还给我们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佳句吗!总之,虽然只听了二节半的课,但整个课都给人以朴实无华、小溪流水之感。 校园文化布置也是那样的实。我原想大都市学校的校园、教室布置一定会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没想到也还是这么的质朴自然、贴近教学,毫无作秀取宠之感。 上海教育的“实”,在后来金校长的讲话中也可得到证实:学校不是行政单位,而应该是独立于行政之外的教学实体。我想这话真不该只说给我们听,而是应该让那些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的、醉心于搞无为的评估、作秀搞政绩工程、瞎折腾教育的人们洗洗脑了。交谈中,我还听他们的老师说,他们的局长说过:要说教育管理,那就是教育局(局长)服务于学校(校长),学校(校长)服务于老师、班主任,老师、班主任服务于学生,这是教育的根本。办学,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我们这里恐怕不是这么回事吧,而是学校对教育局、镇政府负责,教师对学校负责,接下来是否应该是要学生对教师负责了? “窥一斑而见全貌”。上海教育的不变,就在于他们坚持教学为中心不动摇,实实在在抓教学,尽心尽力做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而有些地方的所谓变,说得刻薄一点,倒像是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帜搞“瞎折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