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 [版主]
1397 0
发表于: 2011-9-28 09:39:37

感谢贝友饭泡粥在[上海中学]板块提供的文章

; u- i3 k4 b0 G- c* e

那个贴中关于华育的争论,不知是来自于托还是来自于家长,我通常不以恶意去揣测别人,于是想也许争论双方都是牛娃的家长吧,至少也是很牛的家长。咱家孩子不是牛娃,抱着试试的态度报了华育,两天通知没来,就相当地沮丧,好在苍天有眼,给咱家孩子一个面试的机会,成功与否,也就等等运气了。


3 V% U6 u, R# V) _6 g- |7 z

一个学校有人争论,才是好学校,这是个辩证态度。就如上中,别看现在似乎没啥争论,碰到三十年前华二和复旦附中毕业的老骨头,恐怕也要争论一番的,本人华二的老骨头,说真的,当初上中还真不在我们眼里。但无论当初在不在我们眼里,都无法否认现在上中的成绩,也无法否认上中的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及底蕴。


0 X/ j7 B& ]1 w1 O& _9 M( N( U3 a# I

为什么给孩子上个好学校?很多朋友都跟我说看看现在成功的,当初读书都不是很好的,再看看过去读书好的,现在大都不是最成功的。我觉得这是个价值观的问题,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读书好的至少保个底,今后的日子不会太差。但从读书本身来说,其意义并非是功利的。顺带说一句,相当讨厌现在的舆论导向,包括电视台诸如财富人生之类的节目,把个成功替换成了发财或出名的概念,不说是有辱斯文,也算是娱乐斯文了一把。且看多少称作“老师”的,乐团打个贝斯的也可称老师、捏个壶的工匠也可称老师,也许不久算命的也可以称老师了,难怪师道无尊严了。


" F  M; C5 Z! Z- L# v" R

在填表格中“对孩子的规划”这一栏中,我写的是“无论将来做什么,都希望是个有信仰、有自信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多读书,高中以后才考虑入行的事情”,看上去有点唱高调,但是已过不惑之年的我,的确就是这么想的。“有意义的人生”这句话很没意义(我很讨厌这类的命题作文),很多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养家糊口,事关生存权的问题,是最有意义的。精神与物质,在我的理解,前者有意义的应该是文明的传承,包括知识、文化和行为的传承,一个成功的人,是应该在两者之间都有所建树,能够均衡发展的。如果说我的人生不成功,那我绝对不会去想世界上有几亿个人比我赚钱多,而只会想,我这辈子尚没有自己可以称道的事情,还剩下半辈子,该做什么事情。人生在两条轨道上行走,很难把目的地放在一起衡量。

+ x: T2 F8 V! P+ `1 o

我想让孩子读一个最好的学校,为的是让他和好的群体在一起,知道天高地厚,也培养他的自信和自傲。也许在一个一般的学校里,更能培养自信和自傲,但是那种自信和自傲是一叶障目,脆弱得很。于是昨天吕校长的话中,有两个观点是最引起我共鸣的,一个是择校,择的是同学,择的是集体;另一个是,样样第一并非成功的标志,成功的标志是每个华育毕业的学生都会为华育这个母校而骄傲。

0 {. Q* }* b$ d( f# d

回到我朋友关于读书好坏与成功与否的话题,我通常不太和他们谈论,因为同样是小孩读书,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就失去了谈论的基础。回到关于华育环境及其他一些林林总总的议论,那其实也是分别在两条轨道上的东西,不是吗?

$ v4 R+ a* M, S5 Y

做人要谦卑,说起自傲,很有些高调的意味。我曾经在某个帖子里说过我们家是“很纯正的读书人”,其实“纯正的读书人家庭”的历史并不长,从开洋学才开始,不过三四代人,我相信这里有很多家长的祖上是进士甚至翰林出身的,但从家里有“读书人”开始,我们家一直是读书不错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起落,但“读书人”这么一个观念却沉淀下来,也许我的儿子以致孙子都不会成个真正的学者,正如我自己根本谈不上是一个学者一样,但是,这个沉淀却是要世世代代传下去的,这算是我说的自傲。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华育中学 华育中学是在1999年由百年名校上海中学和华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每个年级8个班,全校共32个班。 群主: 林肯
加入圈子
新手不会玩?快快看这里

推荐爱贝家长圈

家长圈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