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网络如此发达,还需要《十万个为什么》吗?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受宠”了几代人。近期《十万个为什么》正在紧锣密鼓地重新编撰中,全新版本将于明年底问世。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维基百科已无所不包,百度“知道”有问必答,视频里的科学解密栩栩如生,微博中弹指间问答互动……今天,我们还能那么喜欢《十万个为什么》吗? 第六版编纂工程启动 1980年的第四版《十万个为什么》,封面红黑相间一套14册,简单可爱的动画小人示意着某些科学道理;1999年问世的第五版,蓝色光亮封面更显时尚,套内册数减少,但每本厚度增加……走进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洪星范朝北的办公室,10平方米的狭窄空间里,最亮眼的就数书柜中摆放整齐的各版本《十万个为什么》。不过,他仍然很遗憾没能集齐所有版本。 作为国内第一套普及版的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历经五次修订,成为“国内唯一印量超过《毛选》的书籍”。今年,正值其“50岁”生日,少年儿童出版社启动了第六版编纂工程,希望经典重现。与支持与赞誉相伴而生,质疑声也响起一片:网络互动如此发达,教科书式的科学问答早已过时;有问题上网搜,何需《十万个为什么》慢慢作答;科幻影片惊心动魄,科普知识信手拈来,有谁还乐于翻翻看……在洪星范看来,“这如同讨论面对新兴媒体技术,传统书籍有没有必要存在一样,事实胜于雄辩。”他认为,愈是信息大爆炸,愈需要合理有序又颇具权威的信息分拣;人们越要爱科学,越需要懂得怎样科学地“爱”。 为此,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纂可谓兴师动众,邀请近百位院士“写小文章”——每一分册的主编都是领域内最具权威的科学家,副主编多是专业领域内知名的科普作家。内容上,沿袭以往严谨的学科分类,并新增孩子们兴趣十足的板块,如兵器分册,整套书计划含16本分册。目前,已经确定的有中科院院士李大潜主审数学分册,海洋学家汪品先院士主持海洋分册,天文分册由王绶琯院士任主编,副主编是知名天文科普作家卞毓麟,生物分册的主编为曾溢涛院士,副主编为著名科学读物《基因宝库丛书》主编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潘重华教授…… 向青少年征集“问号” 有了好作者,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就能惹人爱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们并不这样想。既然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立志启智新世纪少年儿童,就得先知道“00后”们“智”在何方。“爸爸,我俩之间为什么没有产生引力?”洪星范想要听听小学一年级的女儿爱问哪些为什么,结果第一个问题就“雷”晕了他——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解答,看似合适,却不贴切;请教物理学界知名专家,被告知问题看似浅显,实则触及物理学本质。看来,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思维方式和提问路数出其不意。 自5月下旬开始,新版《十万个为什么》面向全国青少年征集“问号”,通过发放问题征集单、媒体、网络等形式广泛开展,力求全方位贴近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其中,借力微博发问人气十足,吸引了众多科学小粉丝;《十万个为什么》网站也将于月底上线,在线问答采用维基百科的互动方式,让中小学生、老师及社会各方面人士边问边答。截至目前,征集到的问题已有3万多个,并委托专业人士评选梳理,最终将部分收入新版书籍中。 “好问题比科学答案更重要!”洪星范指出,《十万个为什么》应该是一本以问取胜的书籍。好问题,不仅满足小朋友的好奇心,赢得孩子们的童心,更能让造诣高深的科学家们无法不煞费苦心,深思作答。“我们为什么要寻找外星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吃人的树?”……这些“孩子问”,不是堆砌科学知识,灌输科学理念就能解答的,有时科学家们翻遍资料也找不到确切答案,还有许多是正在科研尚无定论的,只能留给孩子们“未完待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例如,为寻找“吃人树”,编辑们查遍报道,还专门请教了大英博物馆的植物学专家海德里安,最终也只能较为科学地梳理出对“食人树”各版本流言的考证。 《十万个为什么》不断再版更具意义的是,启发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时时处处问一个“为什么”。“有人说,学校课堂的热烈程度越来越低,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少提问,《十万个为什么》再发问,将有助于重拨孩子湮没在课业重担中的‘爱问’神经。”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俞涛说,大千世界值得思考的问题何止十万?一套科学丛书在海量信息的网络时代好似一叶扁舟,能解答的问题非常有限,却可能激发孩子们乐学好问的思维链,带着他们奔向科学的无穷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