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CEO  发表于 2011-3-22 20:10:46| 1713 次查看 | 0 条回复
今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坚定地表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4%,“我明年一定把这个‘账’还清!”而在3月14日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当被问及转变发展方式最难难在什么地方时,温家宝回答:“我以为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一是创新机制和干部考核的标准。所谓创新机制,其实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在教育和科技。”
985”三期工程决定加大投资力度,给各校的国家财政拨款至少20亿,要求大学申报项目预算,但申报时间只有短短两周,各校接到通知,赶紧加班加点。可想而知,这种加班加点的“预算”,会产生怎样的用钱效果,极有可能的一个景象是,来日再加班加点、巧立名目的“用钱”。 解决以上问题,需建立新的教育经费拨款体系,这就是设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经费的预算、监督拨款以及监督经费的使用。在这一拨款体系中,政府部门不再是预算决策机构,而是预算执行机构,且有拨款委员会监督,这就可有效避免因政府不履责而出现的教育经费不到位情况;同时,教育经费可直接拨付到每所学校的账号,防止中间环节过多,被挤占和挪用。 总之,增加教育投入、教育还债,需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念相吻合,不能再延续传统的“锦标主义”、“锦上添花”拨款思路,采用过时的层层拨付的拨款方式,而应该从教育公平、政府保障公共教育的责任出发,对当前的薄弱教育环节进行“雪中送炭”,并建立保障所有经费能及时到位、确保用到刀刃上的拨款机制。不然,新增投入难以解决老百姓教育负担沉重的问题,还可能催生教育腐败。  
将温总理的上述讲话联系起来,在笔者看来,解决教育欠债恰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需要创新机制。教育还债,无疑是好事,但如何把好事做好,还有很多文章要做。其中,有两个十分紧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一,增加的教育投入,投向何方?其二,怎样确保新增的教育投入用到刀刃上,不被挤占、挪用、浪费与挥霍?


以2009年的GDP340507亿元为基数,4%即为13620.28亿元,相比当年实际的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12231.09亿元,多出1389.19亿元。假定未来几年的GDP总量不变,这意味着到2012年,我国年新增教育投入至少1389亿元。这笔钱貌似不少,但考虑到用钱的地方太多,如何分配反映出我国政府对办教育的责任认识和定位。

从过去几年的教育投入情况分析,我国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学杂费,同时建立中职助学金制度,对中职学生实行生活补助,还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助学贷款体系,这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导向。但进一步分析对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以及中职、高等学校的投入增长情况,就不难发现,从总体上看,教育投入体现了重视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趋势,但重视高等教育投入,还是明显超过重视中职投入,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高等教育投入增长高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情况。以2009年的经费增长情况为例,全国范围内的教育经费(相比2008年)投入增长情况,普通小学增长率为21.77%,普通初中增长率为22.25%,普通高中增长率为17.10%,中等职业学校增长率为11.84%,普通高等学校增长率为12.73%,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强调加大中职教育力度,但显然其投入增长率还是最低。而在北京市,对普通高校的投入增长达22.12%,超过普通小学的15.33%,普通高中的17.82%,普通高中的17.60%和中职的17.94%,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北京义务教育阶段为何存在严重的择校情况了。


从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看,首先应保障公共教育,即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重在开放教育资源、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投入中,偏向高等教育、高中教育,轻视义务教育;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造成的结果是义务教育一直是名义上的“义务”,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基础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十分薄弱,高等教育资源被垄断,缺乏市场活力。还教育的欠债,应该首先补这些领域。客观上说,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是摆脱不了固有的“锦标主义”思维,尤其在地方政府看来,办好高中以及大学,最能体现教育的显示度,而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投入周期太长,显示度不高,就难有积极性。

985”三期工程决定加大投资力度,给各校的国家财政拨款至少20亿,要求大学申报项目预算,但申报时间只有短短两周,各校接到通知,赶紧加班加点。可想而知,这种加班加点的“预算”,会产生怎样的用钱效果,极有可能的一个景象是,来日再加班加点、巧立名目的“用钱”。 解决以上问题,需建立新的教育经费拨款体系,这就是设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经费的预算、监督拨款以及监督经费的使用。在这一拨款体系中,政府部门不再是预算决策机构,而是预算执行机构,且有拨款委员会监督,这就可有效避免因政府不履责而出现的教育经费不到位情况;同时,教育经费可直接拨付到每所学校的账号,防止中间环节过多,被挤占和挪用。 总之,增加教育投入、教育还债,需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念相吻合,不能再延续传统的“锦标主义”、“锦上添花”拨款思路,采用过时的层层拨付的拨款方式,而应该从教育公平、政府保障公共教育的责任出发,对当前的薄弱教育环节进行“雪中送炭”,并建立保障所有经费能及时到位、确保用到刀刃上的拨款机制。不然,新增投入难以解决老百姓教育负担沉重的问题,还可能催生教育腐败。 以笔者之见,根据目前的教育发展情况,教育最应还的欠债,首先是学前教育,其次是职业教育。按照我们的测算,每年新增投入400亿,可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根本解决我国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这笔费用约占新增投入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从财力上完全不成问题,这就要看政府对发展学前教育的定位了。

在确定增加投入之后,怎样保障投入不被挪用、挤占、浪费,是我国当前教育投入体系的一大难题。对于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实行层层挤占、克扣,在国家审计署的审计中,一直存在,与此同时,资金拨付过程中,随意性现象也十分严重,据媒体报道,在去年11月间,几乎所有“985”高校都忙做一团——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985”三期工程决定加大投资力度,给各校的国家财政拨款至少20亿,要求大学申报
项目预算,但申报时间只有短短两周,各校接到通知,赶紧加班加点。可想而知,这种加班加点的“预算”,会产生怎样的用钱效果,极有可能的一个景象是,来日再加班加点、巧立名目的“用钱”。

解决以上问题,需建立新的教育经费拨款体系,这就是设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经费的预算、监督拨款以及监督经费的使用。在这一拨款体系中,政府部门不再是预算决策机构,而是预算执行机构,且有拨款委员会监督,这就可有效避免因政府不履责而出现的教育经费不到位情况;同时,教育经费可直接拨付到每所学校的账号,防止中间环节过多,被挤占和挪用。
为17.10%,中等职业学校增长率为11.84%,普通高等学校增长率为12.73%,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强调加大中职教育力度,但显然其投入增长率还是最低。而在北京市,对普通高校的投入增长达22.12%,超过普通小学的15.33%,普通高中的17.82%,普通高中的17.60%和中职的17.94%,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北京义务教育阶段为何存在严重的择校情况了。 从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看,首先应保障公共教育,即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重在开放教育资源、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投入中,偏向高等教育、高中教育,轻视义务教育;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造成的结果是义务教育一直是名义上的“义务”,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基础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十分薄弱,高等教育资源被垄断,缺乏市场活力。还教育的欠债,应该首先补这些领域。客观上说,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是摆脱不了固有的“锦标主义”思维,尤其在地方政府看来,办好高中以及大学,最能体现教育的显示度,而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投入周期太长,显示度不高,就难有积极性。 以笔者之见,根据目前的教育发展情况,教育最应还的欠债,首先是学前教育,其次是职业教育。按照我们的测算,每年新增投入400亿,可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根本解决我国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这笔费用约占新增投入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从财力上完全不成问题,这就要看政府对发展学前教育的定位了。 在确定增加投入之后,怎样保障投入不被挪用、挤占、浪费,是我国当前教育投入体系的一大难题。对于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实行层层挤占、克扣,在国家审计署的审计中,一直存在,与此同时,资金拨付过程中,随意性现象也十分严重,据媒体报道,在去年11月间,几乎所有“985”高校都忙做一团——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总之,增加教育投入、教育还债,需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念相吻合,不能再延续传统的“锦标主义”、“锦上添花”拨款思路,采用过时的层层拨付的拨款方式,而应该从教育公平、政府保障公共教育的责任出发,对当前的薄弱教育环节进行“雪中送炭”,并建立保障所有经费能及时到位、确保用到刀刃上的拨款机制。不然,新增投入难以解决老百姓教育负担沉重的问题,还可能催生教育腐败。
孩子,咱家不穷,鸭蛋就不要带回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