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外交部部长助理崔天凯……一个班级走出8位外交官。1963年建校的上外附中,建校短短44年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外交、外事人才。每年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的比例高达95%,每年还有几十位学生直接被哈佛、耶鲁等国际知名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2007年,上外附中有24位高三学生通过两门外语考试,被上外国际公务员班提前录取。学校为何能培养出这么多人才?什么样的学校可以做到?什么样的学校是办学有特色的学校?对此,我们来看一下该校的部分师生的自叙。 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外语外交人才和翻译人才,1963年创办了首批7所外国语学校,上外附中就是其中一所。当年,学校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我带的第一个班级共有40位学生,现在有8位学生在外交部工作,杨洁篪已经是外交部部长。”已经退休的朱离老师回忆道,1963年,她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刚组建的上外附中,做数学老师,并担任初一(2)班的班主任,杨洁篪就是她带的第一届学生。 第一届学生陈林林回忆,第一年,上外附中初一年级只招收3个班级共120名学生,一个法语班,两个英语班,学生都是千里挑一选拔出来的。所有学生参加全市的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再由各个区县择优推荐优秀学生。随后,上外附中组织这些优秀学生举行第二次语数外三门课的笔试,笔试结束后,选拔出来的学生还要参加面试。面试时,主要是跟着老师学发音,面试老师可能说一句德语或者法语等学生未接触过的语种,让学生当场进行模仿,以此考察学生的反映能力和模仿能力。 老师、同学眼中的外交部长 “刚入学时,因为他个头比较高,办事稳重,于是我就选他为临时班级中队主席。半学期改选时,同学们仍推选他为中队主席。”朱离老师回忆,初一刚入学时,杨洁篪话不多,显得有点老成,比同龄人成熟。初二初三年级的班主任谢老师说,杨洁篪为人正直,脑子非常清楚,遇事非常冷静,从不违反校纪校规。他看问题、分析问题成熟度甚至超过老师。他的人缘也非常好,从来不和学生发生纠纷,从不欺负同学,人很正派。在政治方面,杨洁篪的觉悟也非常高。 杨洁篪的同班好友陶祥林回忆,在学习方面,杨洁篪非常用功、刻苦,除了学校的教学内容,他还额外背了大量的单词,看到什么就主动学什么。他走路时看到路边的“消防龙头”,他都会查字典并背下这个英语单词。他自学的内容远远超过学校的教学内容。他工作后也坚持刻苦学习,做事非常执着。刚进外交部,杨洁篪做翻译,为了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回家后,他让夫人读中文报纸,他则站在旁边即兴翻译,练习他的翻译能力。他喜欢站着背英语单词,只有这样,才能更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记忆效果好,速度快。 杨洁篪非常喜欢评弹,刚上初一时,班级组织联欢活动,当时,没有学生愿意表演。此时,杨洁篪自告奋勇要表演节目,为学生表演了一首评弹。 劳动成为初中生的必修课 82岁高龄的刘葆宏校长回忆道,1963年上外附中建校前,她是市东中学的教导主任,因为她英语好,并且是上海市一级化学教师(相当于现在的特级化学教师),并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经过一系列考察,她被选拔调至上外附中,担当第一任校长。 刘葆宏介绍,新学期刚开学,学校没有校舍,所有的师生都借住在杨浦中学的校园内。开学第一天,所有的学生都背着行李来到学校,但是宿舍的床还没有运过来,学生只能背靠着背坐着。直到天黑,搬运工人才将床运到。晚上,学生睡觉时都要忍受着蚊虫的叮咬。 尽管当时的生活比较艰苦,每天下午下课后,所有师生都跑到学校的工地上劳动,抬泥土、搬砖头。 自编情景教学教材全国推广 “英语听说读写都要会,听说水平要领先,其他学科成绩不能低于其他重点中学。”第一届学生进校后,刘校长就给所有的师生明确了学习目标。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教材,只能采用其他重点中学使用的通用教材。上英语课,学校采用20人的小班上课,锻炼每位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半学期学习结束后,刘校长对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非常不满意,于是,她动员、组织所有老师编写教材。上课时,学生拿着老师刚打印出来的讲义学习。 “课本都是死的,学生要活学活用,营造听说英语的学习氛围,让所有学生讲英语。”刘校长非常重视学生是否会“活学活用”,要求所有的学生听说读写都要会,听说领先,以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全能性人才。 1965年,教育部组织全国8所外国语学校和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到上外附中听公开课,对刘校长提出的“听说读写都要会,听说领先”的情景教育法非常赞赏,并要求向全国外国语学校、大学的外语专业推广这一教法。 国际热点是上课话题 1964年,已经在上海中学工作了16年的谢光宇老师被调到上外附中,并担任初二(2)班的班主任,此时,杨洁篪就是他班级的一员。 当时,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非常明确,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外交、外事后备力量。当时,国际上有什么热点就是学校的教材,就是学生上课谈论的话题,老师通过分析政治事件,教学生如何在外交外事活动中体现爱国精神。 “当时,学校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对学生的成才非常有影响。”谢老师回忆道,上外附中刚建校时,校园里都是一批年轻教师,非常有活力,大家干劲很足。要培养外交、外事后备人才,没有适合学生的教材,所有老师聚集在一起编写教材,注重口语训练,以情景教育为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时,学风非常严谨,所有学生都必须住校,晚上9点熄灯,忙碌了一天的教师都集中在办公室内集体备课。 家访拉近师生距离 尽管学生已经毕业40年多年了,头发花白的谢光宇老师看见昔日的同学,依然能一口叫出学生的名字,甚至能说出学生父母的名字,以及学生以前的家庭住址。谢老师回忆,杨洁篪的家住在黄浦区,他的家教非常严格,每次老师家访时,家长都非常配合学校的工作。每天早晨5点,杨洁篪被祖父叫醒开始伏案练字,纸的摆放、毛笔的握法、身板的位置都有严格的要求。小学6年,天天这么练。 当时,老师们白天陪着学生,晚上批改作业,周末,则自发进行家访,和每位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家访不等于告状,家访就是沟通,老师也从来不找家长办任何私事。”谢老师回忆道,当时家访,就是去学生家里了解情况,向家长介绍学校最近的活动,所以,老师和学生家长关系也非常好,学生也非常爱老师 跨文化教育培养人才 上外附中认为任何形式的创新,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保持学校的教学特色,就应该积极尝试。当学校定下了“培养复合型、国际型人才”的新目标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也就自然开始了。 该校邢三多书记介绍:“所谓跨文化教育,可以界定为:以母文化主导的,以多种语言为工具,对于多种文化的习得、取舍、融通、运用和创新,丰富、充实、融入母文化,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使之成为复合型、国际型人才的教育。”为此,上外附中一方面增设了国际礼仪、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学简介等一系列必修、选修课目,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开展跨文化教育;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际、国内的进修、访问、比赛、交流,进行跨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 国际竞赛开拓学生视野 “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国际预备性的英才,二是培养大师级、国家级的人才。”上外附中校长崔德明介绍,“我们学校与其他学校稍有不同,一个是外语特色,另外它作为全国重点中学,对学生的入学要求比较高,对学生的培养较为全面。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些学生培养好,就会感到对不起这些学生,因为他们的确天资聪颖。” 谈到上外附中学生在一系列国际性课外竞赛中屡创佳绩时,崔德明说,这些活动的参赛选手必须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这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应付的,学生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崔德明认为,无论是数模竞赛还是“模拟联合国大会”,这些活动涵盖了许多内容。尤其是数模竞赛,美国主办方就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向全世界征集方案,表面上是搞竞赛,实际上是从中发现优秀人才,让名牌大学抢优质生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