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国留学低龄化 如今,国内学生出国留学的年龄越来越小,低龄留学的“低龄标准”也从出国读本科“降到”了出国读高中,甚至还出现了出国读初中、读小学。
伴随着低龄留学逐年升温,学生家长们在择校时也遇到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出国留学到底读混校,还是读单一性别学校。因为在英、美等国存在着很多男校、女校。对于习惯国内男女混校的学生家长而言,一时不知如何取舍。
2.家长如何择校 在北京众多的名校之中,不少都是从男校、女校演变而来。比如:北京四中、八中、三中等前身都是纯男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前身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师大女附中)、北京第一六一中学学校前身是著名的“北京女一中”、鲁迅中学的前身是北京第八女子中学……特别需要补充的是,当年的那些男校、女校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名校。
北京单一性别学校大致在上世纪60年代“统一”改革了,这或许有着“男女平等”的社会发展需要。即便在美国,单一性别的学校也只是少数。《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第二集提到:“根据美国寄宿学校协会统计,美国有24所男校、30所女校校。这个数量相对美国私立高中总数来说实在不多。”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国内学生申请美国私立高中的时候,美国男校、女校也是申请难度最大的学校品类。之所以如此,《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第2集也道出了缘由:“美国教育部关于美国单一性别学校和混校的对比报告显示,美国高中女校学生的课业平均分高于混校女生的课业平均分;美国高中男校学生的数学课业平均分高于混校男生的课业平均分。”
对于国内学生及家长而言,就读美国优秀私立高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提高进入哈佛、普林斯顿、耶鲁等美国顶级名校的几率。美国单一性别学校的“成绩”,自然增加了成功申请美国名校的“砝码”。
不可否认,混校为学生提供了最自然的学习环境。但是,男女混校往往男生、女生一视同仁实施教学,其结果难免影响了他们天生具备的性别优势的开发。而单一性别教育则能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扬长补短,特别是可以遵循男女性的天性,设置了一些独有的课程,开展了一些独特的课外活动,并进行针对性教学。
教育讲求“因材施教”,学生则“男女有别”。单一性别的因“性”施教实质上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具体体现。
3.孩子了解自己成长、自己奋斗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学阶段正值学生青春期。学生在没有异性“干扰”的校园环境中可以淡化性别意识,有助于自尊自信的建立。在生理上,男生和女生在大脑的发展、听力的敏感度和对压力的反应等方面都不同,而且女生比男生发育要早,单性别学校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性别差异的问题。
事实证明,单一性别学校中的学生在数学、自然科学和阅读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优于男女同校的学校中的学生,而且男生或女生的特点容易被发现、发展成今后生活或学习的优势。
《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第2集所拍摄的内容,正是从美国男校、女校中国留学生的感受以及校方的办学理念、学校的特色活动,反映了单一性别学校的独特之处。
那么,中国学生及家长选择美国私立高中是否首选单一性别学校呢?事实并非如此。教育的形式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学生有着每个学生不同的选择。在混校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学生,能否适应海外的单一性别学校本身就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除了跟随《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走访”美国高中之外,学生及家长最好能够“脚踏实地”地去走访目标美国高中、体验美国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最终选定一所或几所适合的申请学校。
正如节目主持人所言:“学校教育环境是否性别单一,不再是重要问题。了解自己成长、自己奋斗的方向,找到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美国的那种自由又勤奋的学习环境,在高中时便要自主选择、自我平衡、自我寻找,让孩子了解自己、锻炼自己独立的能力和思想。樊登采访了很多的人,几乎都说了一个观点:我们注重的是让孩子了解他们自己,能独立思考,寻找自己的梦想,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能对社会有益的人。 在我眼里,这部纪录片并不是首要帮助学生家长解决在外留学的事项,而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我认为,这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帮助孩子寻找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因为作为一个中国学生,从小被告知的事情只有“好好学习”,即使去发展兴趣爱好,也大多是为了考级和升学,家长们反对“无用的事”。 虽然在课堂中、从课本上,总能听到:要有梦想。可是,如果你都不认识自己,如何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呢。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被“强加”的梦想。即使走了,也是班级一大片“我要当科学家”“当舞蹈家”的空壳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