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三观,这本书可能会让你的孩子树立很好的三观。 《人性论》这本书是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休谟认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如果人们彻底认识了人性的范围和能力,我们在这些科学中将会取得极大的变化和改进。本书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来揭示制约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豆瓣评分9.2分。 1.人性是所有与人相关知识理论的基础 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幸福,对自己的尊严和对他人的爱只有在符合幸福的情况下才是适合追求的。每个人性情不同,有的人觉得追求尊严更幸福,有的人觉得追求爱更幸福,所以人类都会追求不同的东西。 追求尊严的人地位会变高,追求爱的人地位会变低(因为爱就是对对方的奉献,容忍和妥协),但不论地位高还是低,我们始终要牢记,人类追求的是幸福和快乐。只要对自己来说是幸福的,不管会使自己地位变高还是低都是正确的。没有地位低就比地位高不幸的说法。尊严是对自身快乐的反思,但尊严越高,快乐不一定越高。 一种快乐,它与你在思维上的关系越密切,它就越是你有尊严,但你的快乐可能反而更少。一个花钱宴请宾客的主人,和宴会的关系密切,所以会对自己的宴会感到自豪,尽管他为了招待客人可能一口饭都没吃。而赴宴的宾客虽然不会因为这场宴会感到自豪,但是得以大快朵颐,享受到极致的味觉盛宴。 你说两者,主人和客人,哪一个幸福呢?一个士兵在战场上被俘虏了,如果他慷慨就义,会显得有尊严,但是他会死,再也享受不到人间的快乐,而如果苟且偷生,会被人瞧不起,但却保存了性命。你说哪一种选择更幸福呢?还是那句话,选不选择尊严,要看自己的性情。
在教育孩子这一方面,让孩子知道“尊严”和人性的“快乐”如何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2.关于“美德”你应该这么教育孩子 我们既然发现,一个毫无观念关系或印象关系的对象,或是一个只有一项关系的对象,都不能引起骄傲或谦卑、爱或恨来;那么,无需进一步的实验,单是理性就可以使我们相信,凡有双重关系的对象,都必然刺激起这些情感来;因为这些情感的发生,显而易见必然有某种原因。 例如美德;在这个对象上,我加上一种对自我的关系;结果发现,由于这样的事情安排,立刻发生了一种情感。但是什么情感呢?正是骄傲情感,这个对象对它是有双重关系的。关于对象的观念和关于自我(情感的对象)的观念发生了一种关联:那个对象所产生的感觉和那种情感的感觉相类似。 我有美德 我骄傲。 为了确定自己在这个实验中不发生错误起见,我首先除去一项关系,随后又除去另一项;结果发现每一次除去以后,都消灭了那个情感,而使那个对象成为完全漠然无关的。 我没有美德,我不骄傲;除了我之外的其他地方有美德,我也不骄傲。 如果不把关系除去,而只代之以另一种关系: 我假设那种美德属于我的同伴,而不属于我自己;并且观察这样改变之后,会有什么结果。我立刻看到感情转了方向,离开了单有一种印象关系的骄傲,而落到了爱的一方面去, 从美德属于我变成美德属于同伴,则(我的)感情从骄傲变成了(对同伴的)爱。 把德换成恶,这样就把由前者所产生的愉快印象转变为由后者所产生的不快印象。结果仍然符合于预期。恶存在于他人身上时,就借其双重关系刺激起憎恨情感来,而刺激不起那个由于同样理由从德所产生的爱来。为了继续实验,我又重新改变观念关系,假设恶属于我自己。结果如何呢,仍然和往常一样。结果是情感由憎恨转成谦卑了。我若把印象重新改变一下,就又把这种谦卑转为骄傲;结果我发现,我绕完了一个圈子,并借这些变化把情感带回到我最初发现其所处的那种位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