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太狼  发表于 2011-7-29 14:28:11| 2201 次查看 | 0 条回复

金卫中心小学(金卫小学)前身为道南小学,由当地人士吴炳乾于一九二四年筹资创建。学校坐落在旧金山卫西门镇东旧城湾里,校舍简陋,仅有三间瓦屋和屋前一块不大的泥地为学校运动场地,设有一、二年级两个班,学生四十余人。除刘石璋,吴炳乾妻高士英担任课务外,尚有俞杏初老师应刘石璋之请亦在道南兼课。

一九三八年,日寇在金山卫城强行封锁,道南小学被迫从旧城湾里迁移至西门镇东首吊桥边上。迁校不久,校长刘石璋、教师高士英等先后辞离该校,徐义平接任校长。不久徐又因故辞去学校职务换任王石础,在校长换任同时到道南任教的前后有王淑珍、姚泳仙、沈雅珍、沈慷、阮运道等教师。迁址后道南小学因地处便利之故,学生逐渐有所增加,从迁址前的四十余人增加到七十多人,原来一、二年级两个单班发展为一二、三四两个单级复式班,发展后的道南经费也从过去的自筹改由伪地方机构发放。

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学校由国民党地方乡政府接管,道南小学易名为西门镇保国民小学,当时简称为西门小学。此后校长王石础离任,宋百忍接任校长,沈慷任副校长兼教导。当时又新增教师顾源湘,此时学生人数已增加到一百多人,并增设一个五年级班,借用两间民房作教室,还动员学生自带课凳。

一九四九年五月,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胜利,西门小学同时获得了解放,学校在区、乡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始了新的生活,担负起新的工作:白天上课,晚上帮助扫盲。

一九五0年二月,西门小学与附近卫城小学两校进行了一次统一调整,使西门小学得到充实,续增两个高级班发展成为完全小学,而卫城小学则改为初级小学。两校调整工作完成以后即成立金卫中心小学,原西门小学校长宋百忍留任金卫中心小学校长,沈慷为副校长,原卫城小学教导徐义平调任金卫中心小学教课。教师也有变动,西门教师王淑珍调卫城小学,卫城小学施治平调金卫中心小学,原西门小学教师顾源湘调区人民政府工作,姚泳仙、阮运道等老师因其他原因离职回乡。

一九五五年秋,县文教科拨款新建四间教室,计168平方米。从此结束了多年来学校缺教室的艰难局面。同时对旧校舍进行了修缮,使学校面貌有所改观。随着国家形势的发展,在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两年内再度新增教室五间计280平方米,另外又从边邻金卫农业中学接手转让校舍九间约250平方米。至此,学校校舍总面积已达753.5平方米。学校食堂以及教师宿舍基本得到解决。

一九五四年八月十日,宋百忍校长离任,沈向荣老师接任校长,一九五六年八月,沈向荣校长离任去县教育局,吴肇祥任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一九六0年八月,姚德胜老师任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一九六六年十月,“文化大革命”浪潮开始,从社会波及到金卫辅导区所有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严重扰乱,学校几乎陷入全面瘫痪状态。一九六七年夏,运动后期大联合、三结合后,教学秩序才逐渐恢复正常。“文革”期间学校曾改名为八一中小学。拨乱反正后又随着中小学体制分开,一九七八年八月,学校又恢复为金卫中心小学,并建立辅导区,下辖村校二十一所。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姚德胜校长因体弱原因(后调乡教委)退后二线,黄勤为老师担任校长;一九九三年二月黄勤为校长调乡政府工作,同年六月徐国庆老师接任校长;二00二年七月因工作需要徐国庆改任党支部书记,盛士辉老师接任校长工作。

一九九0年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基本建设,当时的中心校占地面积6884平方米,其中运动场地2946平方米,绿化面积370平方米,学校有三幢教学大楼,可供24个教学班开展教学,一幢集食堂用餐、会议室、音乐室兼用的多功能大楼,还有一个可容纳200人的阶梯教室。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奋斗,学校不断发展。为了便于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共享,根据上级要求把分散的学校全部集中起来,从一九七八年十月成立辅导区起到二00三年七月,先后撤并了村校20所。在区、镇政府、教育局等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全镇各企业、事业单位人民的无私捐助下,二00一年九月,一所崭新的金卫中心小学拔地而起,矗立在金山卫镇穿心路与板桥路的东北一侧。新校舍占地面积共有22045平方米,建筑面积8893平方米,运动场塑胶跑道,人工草皮球场在区内属一流设施,绿化场地面积865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0班,教师队伍受体制改革影响,经过缩编,校办厂转制,外借及内部退岗休养等措施,现有在岗教职工104人,学生   

人。如今的金卫中心小学拥有音乐、美术、舞蹈、体育、劳技、电脑专用教室10间,还有多媒体视听语音设备,手提式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大屏幕彩电、钢琴、复印机、高速油印机等一大批现代化教学设备,将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

金卫中心小学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生活的花园、实践创新的田园。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