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贞市  发表于 2011-7-28 10:37:46| 1821 次查看 | 0 条回复

“不要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上海教育局副局长、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

近年来,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选择各种培训机构,但是没能确切了解孩子的真正感受。孩子们开心吗?对他们的成长真的有帮助吗?

在近期教育部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某副司长表示,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选择让孩子们参加许多培训班,这不符合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早期教育切莫演变成现代版的“伤仲永”现象。《亲子教育》总编辑summer表示,幼儿的起跑线是一个三岔口,孩子培训方式的正确与否非常关键。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基础素质、综合能力和良好习惯,更应该注重保护和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

最严重的误导: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中国在1994年实施素质教育,如今收效甚微,甚至许多幼儿在起跑时就忙于冲刺。他们穿梭于各类培训班中,他们的天真和童趣慢慢丢失了,可怕的是学习的兴趣消失了。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的业余时间被家长安排得满满的,上午学汉字,下午学音乐,晚上还要练舞蹈……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孩子感觉到乏味和疲惫,学习压力大于动力,很容易就产生逆反的心理,一说起培训班就“闻班色变”。

近日,笔者在上海某重点幼儿园随机采访了5位小朋友,他们全部都有参加培训班,其中3位参加多达4种培训班,英语、音乐、画画或舞蹈等成为众多家长首选。这从侧面反映了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的“揠苗助长”的心态,认为“早学”、“多学”才有可能不“落跑”。

对此教育现状,张民生在上海教育工作会议上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家长“不要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著名儿童作家郑渊洁也曾指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对家长误导最最严重的一句话,如把人生定义为长跑,比的不是起跑,不在于起点的“暂时”领先,而是过程中的展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

针对父母们“抢跑、乱跑”育儿现象,笔者特意采访了3-6岁幼儿的学前教育课程“《亲子教育》”的总编辑summer女士。她指出:“现在可以选择的早期教育课程比较多,家长们有时在选择时没有太多的经验,应该根据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分阶段进行培养,孩子的基础素质很重要,综合能力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在《亲子教育》有这样一位学员,三岁的腾腾在家天不怕地不怕,聪明可爱的宝宝在幼儿园却成羞怯敏感的小姑娘,经常哭闹着不去幼儿园。腾腾妈尝试着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来作改变,结果芭蕾舞跳了三天,英语、画画等培训班上了几堂课也不去了。对于腾腾经常表现出来的慢热和胆怯一直很难改变。后来经朋友介绍,腾腾妈抱着再试一试的心理来到《亲子教育》,《亲子教育》指导老师在了解腾腾的情况下,关注腾腾的特点,通过开心的课堂互动、小学员团队意识的培养以及鼓励式教学等方式,经过3个月的学习,腾腾的表达和自信方面的进步让家长欣喜不已。

“知识灌输”与 “能力培养”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学前教育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知识层面,他们用孩子学会多少知识(如:认识多少汉字或英文,会算数,能背多少首唐诗等)来衡量宝宝的聪明和成长。

日前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定义:学前教育应该是健康、快乐而自由的启蒙教育。幼儿教育的重心应该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这种培养应该是引导式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亲子教育》summer总编辑表示,“现在父母们都非常重视幼儿的培育,这值得认可。幼儿培育是一种打基础的过程,是他们个性的塑造,也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3-6岁的幼儿,《亲子教育》注重创造力、想象力、表达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孩子的基础素质,帮助营造孩子们快乐学习和成长的氛围,一个拥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孩子在未来成长的过程中将事半功倍。”

习惯培养解救困惑于“早学”中的孩子

现在孩子们都天资聪慧,但父母们往往会忽略对他们生活或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对于“早学”的儿童而言,或许可以比同龄人早一点接触到知识或技能,但是并不一定就等同于拥有未来。

学前阶段是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习惯各式各样,总体上讲,可分为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公共规则、社会交往、品行养成等方面。细的来讲,还有卫生、安全、饮食、早期阅读、文明礼仪、公共秩序、合作分享、毅力、责任感、乐观自信、勤俭节约等等。这些习惯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在不同阶段不同情景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亲子教育》总编辑summer指出,孩子优秀的背后就是好习惯,《亲子教育》指导老师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用完整的句子讲话;指导孩子学会倾听,告诉他们在集体中打断别人讲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发言之前要尊重其它小朋友的意见;注重团队合作,帮助照顾弟弟妹妹;课堂游戏结束后自觉整理书包等,这些课程环节都是为了培养孩子们拥有一个好习惯。

注重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当然,家长们对子女教育的要求和愿望各有不同,注重保护和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是尤其重要的。

如何才能抓住孩子的兴趣?笔者亲身体验了《亲子教育》的一节“生物课”——原本以为,要向孩子解释“授粉”这个名词一定破为费力,但《亲子教育》设计的巧妙课程一下子解决了这个问题,一盒金粉代表花粉、涂了胶水的画纸代表花园、孩子们扮演小动物,用下巴粘住金粉粘到画纸上,飞到自己的花园进行“授粉”。通过游戏,让孩子亲身实践授粉的过程;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孩子的学习意愿和兴趣。体验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对于成人而言都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却让小朋友们兴致很高而且印象深刻,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老师”。在《亲子教育》,充满好奇心的学员可以通过“地球科学”、“生物”、“天文”、“自然常识”等课程了解大自然的奥妙。

顺延着孩子的兴趣这条小溪,帮他们去发现无边大海……

为了孩子我爬我爬,咦~怎么总是没尽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