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女儿玩跳棋的时候,她连输了5盘,心情由最开始的笑嘻嘻、郁闷、懊恼再到沮丧,脸开始塌了,委屈的撅着嘴,眼泪吧嗒吧嗒就掉了下来,抽泣着说“为什么老是你赢?为什么我一局都赢不了?”
我安慰她说:“因为妈妈是大人啊,我知道一些怎么玩跳棋的方法,之前妈妈不是也教过你吗?”“我不记得了,我不会,我就是玩不好!”“那怎么样?还要不要继续玩?”我平静的问她,“要”她流着泪说。
重新码好棋盘,新一局又开始了,“你知道你的问题是什么吗?你所有的棋子都堵在中间,跳棋,就是要把前面的棋让开,给后面的棋搭桥,而你只是把棋都挪到中间,全部堵在一起了,后面的棋都走不了,要学会搭桥啊!”我一边动棋一边和她解说,她又继续哭起来,“我就是不会,怎么搭桥啊?”
此时情绪已经崩溃了,我说什么她都已经听不进了,一直在哭。看来此时多说无益,我抱着她,拍拍她后背,她哭的稀里哗啦。此时爸爸在隔壁房听见,过来弄明白怎么回事后,开始了说教:“输几盘就哭了?你要学会人家是怎么动棋的啊,哭有用吗?一输就哭,怎么可能学得好?”越讲越激动,我瞪了他一眼,安慰女儿说:“今天下棋就到这里,休息一下吧。”
说完就离开她,自己去忙了。她在房间继续哭了一会,貌似哭得有点无聊,就自己打开电视看动画片了。我和她爸爸在厨房讨论起刚才这件事,我说他:“你干嘛教训起她来了,人家输棋,本来就难受了,你还在那里巴拉巴拉说一堆,她哪里听得进去。”“那她输个棋就哭成这样,不说一下还要哭到什么时候“他辩解道,“哭就哭呗,有什么大不了的,心情难受不高兴,就让她哭,要学会接纳她的情绪,给她自己消化完就好了”
如果是在以前,我可能会一直抱着她,安慰她,开导她,直到她不哭为止,而最近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安慰她的时间长度慢慢减少了。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好父母是如何把孩子送进心理治疗室的》,作者是洛利·高特列,美国作家兼心理学咨询师,她说:“过去所有研究都表明:如果不了解孩子,或者给予他们的爱太少,几十年后,他们就很可能会走进心理治疗诊所,拿着一盒纸巾声泪俱下地回忆着妈妈对他做了什么,爸爸又没做到什么——每周50分钟,有时长达数年。“
这个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原生家庭”的问题,豆瓣上就有个小组“父母皆祸害”,里面已经长大的成年人都在声讨父母当年对自己所造成对伤害。
一些育儿理论在谈到小孩遭遇挫折不开心的时候,妈妈最好能用共情的方法,换位思考去体会孩子当时的情绪,然后给予他们行动和话语上的安慰以及支持,慢慢帮助小孩子走出低落的情绪。现在很多一些有关正面管教的课堂,宣传的也是多用共情的理论去支持孩子。
从大环境来看,父母常用共情的方法和孩子相处,确实有助于亲子关系的提高,可是这个方法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何时何地都适用呢?
如果一对父母事事体谅孩子,永远是把孩子的情绪放在第一位,一旦孩子情绪低落流泪,父母就呵护备至,深怕他因此受到影响,怕他以后心里有阴影,这样的父母,就真的好吗?
洛杉矶临床心理师温迪·莫格尔,10年前出版了《放下孩子》一书后,成为美国多所学校的顾问。她说在过去几年间,大学招生部主任们汇报,现在“茶杯”式新生越来越多——他们是如此脆弱,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
“父母出于好意,在其整个童年期替他们消化掉了所有的忧虑,”莫格尔评论说,“结果他们长大后不知如何面对挫折。”
上个星期,女儿学校举办校运会,她作为选手参加了其中的100米赛跑和仰卧起坐,还有所有班级的跳绳比拼。在一年级的时候,她参加校运会的成绩很不错,所以这次比赛前她信心十足,觉得自己至少是可以拿些名次的。
谁想到比赛结束后,她不知道是因为最近长胖了还是发挥不好,跑得不如别人快,跳得也不够远,应以为傲的跳绳项目,老是碰到别人被中断停下,结果一分钟才跳了130多下。
回到家一直闷闷不乐,我询问她的时候,就开始哭起来,越哭越伤心,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说自己跑不好,其他人都比自己跑得快,自己的好朋友也都破纪录了,为什么自己就是跑不快?
我没有训斥她为什么没有尽全力跑好,为什么不努力跳远一点,我竭尽所能所能地宽慰她说可能你很不错,但是也许别人在这些方面更强一点,没有人是十项全能选手。
谁知道完全于事无补,中午、下午比赛回来分别哭了2次,到了晚上,睡觉前又躲在被子里面抽泣,不管我如何安慰她,她就是自顾自的陷在这种懊恼和无助的情绪当中,无法自拔。
后来我意识到她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我即使说再多也没用,直接关灯让她睡觉。
第二天起床,她已经没事了,我问她,昨晚那个一直哭鼻子的女孩子去哪里了?她嘻嘻哈哈的说不知道啊,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昨天就哭个不停,当时心里很难受,可是过了一个晚上,就觉得校运会失败这些事情都不算什么了。
哈佛大学讲师、儿童心理学家丹·肯德隆曾经表示,如果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这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发育的过程,”他解释说,“你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不然身体不知如何应对进攻。孩子也需要接触挫折、失败和挣扎。
作为父母,我们大多数希望孩子能幸福快乐的过一生。
可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犹豫、痛苦、嫉妒、愤怒、沮丧等等这些情绪,一点也不会比我们当年的少,这些都是他们为成长所付出的代价。
不管我们父母如何共情,如何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请一定要记得,孩子们,最终都会离我们远去,手中的风筝终有一天会飞向更广阔的世界。
而我们父母能做的,不是关怀备至,更不是为他们扫清成长路上的一切障碍。
而是教会他们即使失败,也要学会更快的爬起来。
让他们有机会去体验成长路上的孤独、无助、痛苦和焦虑,
发展出应对糟糕情绪的心理免疫力。
学会笑着挥一挥手把这些情绪置之脑后,
去追求自己更幸福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