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y  发表于 2011-7-24 14:51:01| 1814 次查看 | 0 条回复

菊园幼儿园办园特色显著,具体如下:

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以二期课改为指导,以科研为引领,以市级课题《在“做中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为抓手,以“做中学”为突破口,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反思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思路,努力探索,加强研究,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他们获得初步的科技意识和粗浅的的科学知识,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爱动手的习惯,增强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


做中学与新教材的有机结合

项目一:生活中——做中学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养成性教育,我们坚持学以致用为出发点,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广泛挖掘生活中“做中学”的素材,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自主、自觉地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在共同的生活中愉快、安全、健康地成长。如《小兔请客》拆包装,让孩子们在尝试中发现打开包装的各种方法,有的找小口子,有的找一排小牙齿,有的找拉条都顺利打开了包装。《火锅乐》让大家围坐在火锅旁,一边说说吃火锅的经历,一边动手制作各种火锅食物,不亦乐乎。《抹香香》让孩子们手拿着镜子,边照边抹,使自己的脸蛋香喷喷、滑嫩嫩。《油和水》使孩子们懂得衣服上弄上油渍就可以用肥皂、洗衣粉、洗洁精去除。

项目二:游戏中——做中学

孩子的游戏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游戏活动可以满足幼儿自我发展的需要。区域活动中,设置了聪明屋、探索区、动手角,让孩子兴致盎然地照料、观察、交流、讨论、记录:如为兔子带它爱吃的食物,探究灰兔的眼睛为什么不是红的,讨论蜗牛的食物,探究为什么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亮亮的线?龙虾好久没吃东西为什么不死?螃蜞和螃蟹哪里不一样?我的手电筒怎样亮起来?为什么指南针总是指向南方?叶子里也有水分的……让孩子们天天都有新发现:对事物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探索兴趣。

项目三:学习中——做中学

在“做”中“玩”,在“做”中“思”,在“做”中“学”。“做中学”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丰实的材料。孩子们能够从容、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记录、交流和讨论。在实验中,孩子们发现的是自身能感知,特别是自己能用眼睛看到的,与自己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科学,能在各种方法中比较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们十分投入、专注,俨然像个“小小科学家”。

项目四:运动中——做中学

“做中学”教育不仅仅要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更要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运动中融合“做中学”,是我们的又一大胆尝试。老师提出问题,怎样不直接用手碰球,把球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孩子们主动探索,热情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尝试着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运球,甚至有的直接将球塞进衣服内,一副“大腹便便”的样子,纵然令人捧腹,但却是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反映了他们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培养解决困难的品质,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做中学”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环境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幼儿园环境创设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积极将“做中学”与环境创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场地,每年进行适当调整,积极为幼儿提供“做中学”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创设了科学发现室、建构室、音乐探索室、计算操作室、种植区、运动区等,更换了班级设施,改造了幼儿洗手池等,共投入经费

36万元,拓展了幼儿“做中学”的范围,给了幼儿更多动手、动脑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我们教师充分利用走廊空间创设公共区域,拓展了幼儿“做中学”的空间,使“做中学”与幼儿园内外环境有机地融合。


“做中学”与社区的有机结合

通过“做中学”课题研究,我们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可喜的变化,但如何使我园“做中学”课题辐射到社区、渗透到每一个家庭。我们结合课题又进行了新的尝试,使“做中学”从内涵向外延发展。

走进社会: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围绕“做中学”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去菊园农业科普基地摘番茄、浏河营地挖马铃薯、超市购物、菜场买菜、参与小区环境整治、科普知识宣传等活动,使幼儿亲近自然。走近社会,有关内容分别在嘉定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新闻坊、教育台进行了播放。

走进家庭:我们通过每周家长园地的宣传、每月一份《心之桥》园报、家庭自然角的管理和记录、亲子小制作、发放科普知识竞赛题等活动,使更多的家长参与到我们的“做中学”活动中来。每年五月,我园围绕科普周,开展“六个一”科技活动,如:“小手牵大手、科技进万家”、“小手牵大手、一起来创造”的活动,幼儿身着废旧材料做的有创意的服装进行时装秀、超级变变变,赢得了在场领导、来宾、家长的一致好评。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