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本绘本,叫《不要放手喔》,一看到便吸引了我,书中描写的是爸爸陪着女儿学骑自行车的故事,故事中阐述的并不是爸爸的“不放手”,而是爸爸如何做到了“放手”,就像故事中所说“孩子,我会一直陪着你——直到你说可以,我才会放开我的手……”,这也让我想起了龙应台的那句“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其实放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不偏不倚地理解放手,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冲突就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放手,该怎样放手,除了单纯的放手还可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放手”与“引导”之间的矛盾。 放手与引导,从哲学的角度看可能更好理解,任何事物之间都普遍存在着所谓的“矛盾”,这种矛盾除了普遍性,还有客观性,我们永远无法孤立、静止的看待一件事情,而是要放到事物的联系中来分析。 所以…… 有时候,单纯的放手,就可以让孩子收获成长 真正意义上的放手也是一种信任与尊重。这些会带来体验与成长,而与之相反的,不肯放手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种干扰和阻碍。 在一个科技馆里,有一个关于时间的展览区,放着一个大大的沙漏,两个孩子上来就用手拨弄着沙漏的下方,沙漏不停的在她们的手下翻转,妈妈们赶紧教给孩子使用沙漏的正确方法——不可以乱动。 孩子是通过一次次的好奇、探索、体验、试错、确认、反思等等,最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建构自我的,这些都需要我们让位给孩子来实现。 遗憾的是,如果再给孩子们两分钟的时间,她们很有可能会发现沙漏的奥妙之处,并且因此而感到兴奋,这种兴奋不仅仅是因为沙漏的好玩,而在于她们因此确认自己拥有了探索未知的能力。 我想说的是,永远不要忽略孩子的探索力和创造性,只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他们就很有可能探索出几十种沙漏的玩法,关键在于我们不要去限定他们的思维,如果每个人都深信不疑地认为伞只能用来挡雨,遮阳伞也许就不会出现了。 然而,此时的放手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宝贵的体验,适当的替代是帮助,过度的替代就是一种剥夺了,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教给他们每一样东西,替他们抉择每一个机会,指给他们每一条捷径,替他们承担每一次挑战。所以,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和体验,就是对他们自我成长的一种尊重和信任,孩子也会因此收获更多的经验与信心。 有时候,“放手”与“引导”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放手和引导本没有绝对的界限,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内在的联系,放手事实上也是一种无形之中的引导,正像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无为而自化,父母们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潜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确认、分析、总结,反思自己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为”,但孩子却因此从中得到成长,这种无为甚至比我们的“所为”收获得更多。因为我们引导孩子看到了一种尊重和信任的态度,感受到了自己所拥有的能力。 倘若父母在放手的同时又能不断的去发现孩子成长的印迹,加以积极的引导,就能进一步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乃至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么,怎样将放手与引导如此结合呢? 当孩子告诉你他看到崇拜的老师闯了红灯时,我们不去马上评判这件事情的对错,避免强化和放大,而是轻松的带过“你看到老师闯了红灯,你知道这样是危险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引导,不忘认可孩子的规则意识,如果孩子愿意,今后再找个机会和孩子聊聊包容就是接纳每个人都会犯错、遵守规则事实上是承担一种责任(闯红灯对于自己和他人都存在危险)、坚持做正确的事情(自己没有闯红灯),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次机会; 当孩子问了一连串的为什么,我们不是马上告诉孩子答案,而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究,同时,引导孩子“你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你在思考,我想科学家小时候肯定也会像你这样思考问题; 当孩子连续半个多小时都没有拼出你看似简单的智慧珠,你还可以放手让孩子继续尝试,同时,不忘一句鼓励“我还记得你上次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拼好了那个乐高,困难就是多尝试几种方法; 当孩子给你讲着一堆不着边际的故事,放手让他天马行空地去想象,同时,拿起一只笔认真的记下他的每一个字,这也是在引导孩子尊重的倾听别人以及意识到自己的想象充满了价值。 所以,放手与引导是紧密相联的。不是不去引导,关键在于我们在放手的同时如何去引导,不要去引导孩子的思想和方向,不要剥夺孩子独立思考和实践体验的机会,而要通过引导帮助孩子积极的看待自己,帮助孩子确认和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和即将拥有的能力。 有时候,除了单纯的“放手”,我们还需要积极的“引导” 在某种情境下,除了单纯的放手,我们还可以通过负强化和正强化的方式来引导。 放手和引导是相辅相成的。孩子在五岁左右时会出现一段语言发展期,那个时候的孩子很喜欢模仿别人说话,甚至说出一些非常“狠”的话语,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像“我要杀死他”“我要把你撕成碎片”,作为父母,需要学习孩子的发展规律,因为这会使得自己不再焦虑,也会帮助我们在精神层面上做到“放手”。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负强化,也就是忽略,只要极其偶尔的,不常出现的情况,不去强化孩子的这种现象,慢慢淡化掉;还有一种就是正强化,温和的采用更合适的方式引导孩子,告诉孩子,在这个情境下你还可以说出哪些话,表达你的感受,并且让我不受到伤害。当孩子一旦采用正面的方式时,及时采取鼓励的回应。 放手和引导都不应是盲目的。很多人一谈到放手,好啊,要完全放手,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感觉和体验。放手让孩子吃冰淇淋,吃痛了肚子他肯定就知道了;放手让两个孩子打架,只要不打出血;放手让孩子锻炼社交能力,即使是一次次的被伙伴们排除在外……之后,一脸委屈的说,专家们不是都说不可以随便强化和包办,要放手让孩子体验和自省吗? 如果放到事物的联系中,有些问题是要客观理解的。凡事没有绝对,当出现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时,更多考验我们的是积极应对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还没来得及吃3个冰淇淋时,我们是否可以用选择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你今天想吃1个草莓的?还是绿茶的?”“如果肚子足够大,也不会疼的话,我也肯定想吃100个冰淇淋”; 当两个孩子还没来得及打得头破血流时,我们是否可以接纳他们愤怒的情绪,提醒他们思考一下,有什么方法可以满足彼此的需求,解决目前的问题; 当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面临同样的社交难题时,我们是否可以共情他们的感受,抱着他们讲讲他曾经交朋友的成功故事?是否可以和爸爸一起角色扮演,给到孩子一些积极的启发? 都说作为一名母亲,一生最大的难题是要学会如何与孩子分离。然而现在的放手和引导就是在为未来的分离做这样的准备。就像纪伯伦的诗中所说“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放手和引导就像是箭与矢的关系,它们是尊重、信任与鼓励的综合体,放手可以让箭射出去,积极正确地引导则可以让箭射得更远,当箭矢射出的那一刹那,箭羽之中将承载着孩子健全的人格、独特的经历、积极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量将伴随着他们穿过未来的人生之路。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生活永远充满信任与希望,在你的箭还没有射出之前,永远有人愿意在身边陪伴你、支持你和欣赏你,直到你做好准备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