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隔代教育是怎么看的,隔代教育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时间:2013-05-22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551次

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由于工作等问题没有办法自己带小孩,就把小孩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看,这样就会有一个隔代教育问题在里面,那隔代教育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迷思1 隔代教养的问题是刻板印象或事实?

谈到了隔代教养你会想到什么?“就是爸爸妈妈外出工作把孩子丢给祖父母嘛”、“我觉得祖父母都很宠爱孩子”、“给祖父母带的孩子都跟父母不太亲近”隔代教养的型态很多,比方说最标准的隔代教养型态是父母将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另一种则是大家庭的隔代教养──孩子虽不与父母同住,但仍受到家族里的长辈亲戚们的关爱;甚至定义最宽的隔代教养──父母白天外出工作时把孩子交给祖父母照料,在每日下班后再将孩子接回家相聚,这也被纳入隔代教养的定义范畴中。

或许是在大环境给予的社会价值观影响下,不管你对隔代教养的看法是正面或是负面,我们的观念难以跳脱刻板印象的框架也是不争的事实。针对这点,专家告诉我们:“隔代教养的型态很多,从某部分的层面来看确实有些问题存在,但一般人的观念仍以刻板印象居多。”的确,若照常理推断隔代教养的孩子因为跟爸妈的相处时间少,可能导致亲子关系不紧密甚至觉得缺乏父母的关爱,但事实上许多隔代教养的型态是家长将孩子送回乡下让祖父母照料,乡下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更为亲密的,虽然父母不在身旁,但孩子的成长过程里却拥有祖父母、亲戚们、邻里友人这些来自各方的关心,孩子并不一定真的缺乏亲情喔!

 


 

隔代教养问题知多少?

为什么我们对隔代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观感容易偏向负面呢?针对隔代教养的议题,耕莘医院精神科的简玉坤心理师告诉我们,隔代教养最常见的还是“向外”的现象──祖父母对于孩子的约束能力不彰,好比说根本没给孩子规矩、给了错误的规矩等,孩子在接触群体生活后就很可能触犯到同侪的禁忌,与他人产生冲突。又或者是祖父母都告诉孩子“你妈妈跟别人跑了”、“你爸爸是个坏蛋”,孩子被偏差观念影响导致对“家”的认同度越来越差,不愿待在家里进而向外引发更多问题。不过隔代教养其中也有很特殊的“假单亲”情况──父母其中一人死亡,另一方迫于现实必须外出赚钱养家而造成隔代教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能顿悟到父母的辛苦,也比较会对亲人的死亡感到失落,比同年龄孩子的思想更加成熟独立。

迷思2 隔代教养趋势的成因──社会冲击导致家庭转型?

如果将家庭会采取隔代教养的原因归纳一下,其实父母外出工作、父母离异这两项原因已经占了约九成的比例,其余非常少数的案例才是家逢变故父母死亡、入狱服刑等问题。若要针对这些原因的本身细究,最常见的还是经济压力,如果居住地的就业机会较少,家长在经济考量下当然会向外地寻求工作机会;或者是父母离异后要再婚,但对方家庭却不愿意抚养这个孩子,往往也会步上隔代教养的道路。专家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虽然孩子有爷爷奶奶的陪伴,但心理可能还是会介意最亲近的人不在身边的缺憾。

虽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研究结果显示隔代教养已经从“大家庭隔代教养转型到小家庭隔代教养”,可是从新闻报导去观察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转型的蛛丝马迹。如果夫妻离异后孩子是给妈妈抚养的,其实妈妈通常会面临更大的经济负担──女性在就业上的确比较弱势、能赚取的薪资也稍低于男性,在面临多重压力下会选择带著孩子返家依附父母亲,这也是我们常常看到单亲跟隔代教养是一体两面的原因。相对来讲,如果一边要照顾幼儿一边要工作,能选择的工作机会极少,在不得已的权衡下只好把孩子给祖父母照顾,并不是不负责任想放弃孩子,这是残酷却又不忍苛责的现实问题。

迷思3 隔代教养的孩子比较没有安全感?

四岁左右的孩子正是分离焦虑症最严重的时期,家有幼童的专家将自己亲身的经历提供给我们参考:自己和太太分别在不同城市工作,只能在周末假期返回老家的父母家陪陪孩子,但在家里就算只是转身拿个东西或上厕所,即便一下下孩子也不让父母离开视线。或是偶尔也会拨电话问:“爸爸,你什么时候要来陪我?”、“星期五?那明天就是星期五了吗?”童言童语透露出的不安和思念总让老师觉得既可爱又有点心疼。

如果在隔代家庭成长的孩子进入幼稚园后,照顾者可以观察孩子在学校与同侪的相处会不会感到畏惧?举些例子如果其他的小朋友取笑他怎么都没有爸爸妈妈来接送、学校的活动怎么只有爷爷奶奶来参加,有部分的孩子会因此感到介意、害怕,若迟迟无法跨越这个心理上的障碍关卡以后甚至可能连带影响到学业表现。

认识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简称SAD)尤其好发于儿童身上,其主要的特征是在离开家里或其依附对象(比方说父母、祖父母)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的症状。根据研究指出,分离焦虑症潜在发作因素可能有下列三点:心理及环境因素、学习因素、遗传及个性因素,由于以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临床上所发展出的治疗方法以心理治疗为主,较常用于分离焦虑症个案的心理治疗取向有认知行为治疗、家族治疗、游戏治疗共三种。

迷思4 隔代教养有教育层面的问题?

孩子的行为准则未能在小时就建立,日后也会影响到与他人的相处。

提及隔代教养家庭的教养能力,大部分的想法都会倾向这种家庭结构下祖父母的学识和能力不足以应付孩子的学习需求。但专家表示,在学界教育问题也会从社经地位层面切入讨论,文章前面提过隔代教养常要面对经济压力,社经条件较佳的家庭因为不需太过烦恼金钱,祖父母自然可以有多一点的心力来照顾、教育孩子。

若再更进一步探讨祖父母溺爱孩子的教育态度,首先我们可以来看看祖父母的成长背景。现今社会里的祖父母大多还是在60到70岁左右的年龄区间,他们以前受的教育还是比较严肃谨慎(尤其容易在祖父身上看见这点),所以他们对于孩子倒也不见得会过度宠溺喔!一般常见过于放纵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的行为举止在小时候就没有被适当的约束,在进入群体生活后会更难以适应,好比说孩子犯错后只被骂了几句马上就得到安抚,或是总告诉孩子“没关系”而没教他正确的应对方式,孩子的行为准则未能在小时就建立,日后也会影响到与他人的相处。反之如果是高压的教育态度也常常伴随著体罚,对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已经缺乏最亲密的保护,严肃的祖父母更会造成小朋友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不被关爱和理解的难过。

如果爸妈返家或将孩子接回同住,也可能会因为两代的教育观念有差异而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两代间亦会对谁有教育孩子的权力产生争执。

迷思5 隔代教养得到的关爱不足?

针对四岁以下的幼童,关爱不足对孩子的影响可能还不会立刻显现,除非这个家庭的状态极端不佳,比方说专家就曾经辅导过在言语暴力下成长的孩子,家庭的环境让他小小年纪就养成出口成“脏”的习惯,因为家人也都对脏话习已为常,从小就没有人纠正过他的错误言行。

前面也有提到,隔代教养除了最大的问题──经济压力外,祖父母是否有精力照顾孩子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如同前文所提,隔代教养的家庭常有金钱考量而无法将小朋友交给专业人员托育,其实法规也有规定六岁以下的儿童不能独处,否则照顾者可是触犯法令的,可是四岁以下的小朋友正值活动力旺盛的时期,而祖父母却已年届六七十体力逐渐走下坡,照顾活蹦乱跳的幼儿必然成为体能上的沉重负担。前一阵子有则新闻是爷爷午睡时小孙子独自玩耍,为了捡拾掉落的玩具而坠楼,送医救治后所幸保住一命。四岁左右的孩子正是充满好奇心的年纪,他的生活常规也是从“玩”开始建立,比方说学习与人礼貌的互动,但祖父母却没有足够的精力陪他玩耍,在未能得到足够家庭支持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有部分的能力比其他小朋友还晚起步,日后也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补足。

隔代教养需要的资源与支援

隔代教养停看听

关于隔代教养的议题,专家希望可以导正大家的观念──不要从负面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任何的决定必然都有好坏两面的影响同时存在,大多数的家长们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择不把孩子带在身边,如果孩子哪天被爸爸妈妈带回家后,说不定还觉得爸爸妈妈管得好严,吵著要回去爷爷奶奶家住呢!当孩子一岁多已经开始学会讲话后,就该准备跟孩子“讲道理”──小朋友不是单纯只用惩罚的方式就能建立待人处事的标准,明白“为什么”的道理比遇到事物只有退缩心态更是来得重要许多喔!在一般的家庭结构下,父母会成为孩子情感的寄托、行为的表率,未能同住的却会丧失这方面亲情的紧密连结,这反而可能成为父母心中的缺憾。

如果将隔代教养的居住场景拉回乡下地区,其实邻里间对孩子成长能给予物质、关爱陪伴的支援都很丰富,这是人情疏远的城市无法比拟的,况且祖父母对于育儿当然也有不少的经验,现代人孩子生的不多,新手爸妈有时投注过多心力在孩子身上反而会造成自己和孩子的压力,这些都是未亲身经历过便会始料未及的影响。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