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孩子最讨厌这种聊天方式
时间:2023-10-07
来源:互联网

作者:Fairy
点击:116次

在成人的社交生活中,总是会遇到一些人经常把天聊死,气氛瞬间变得微妙甚至尴尬。

 
而在亲子关系里,也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和孩子聊好天。
 
我们渐渐发现,越是随着孩子长大,越是有太多难以表达的爱。
 
曾经无话不说的孩子,开始不愿意跟自己分享生活和心事了。
 
大多数父母自然而然地将这种亲子间的沉默,当成孩子长大的标志之一,实际上它反映的是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常常忽视的一些问题。
 
我们每天都在和孩子说话,但是有多少是无效沟通?
 
在父母的聊天话术里,以下这些方式,最容易让亲子关系逐渐变得疏离。
 
亲子关系中孩子最讨厌这种聊天方式
 
第一种:评价太多,道理太多
 
为何很多父母与孩子聊天时总是会不欢而散?
 
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总是过分努力地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对孩子指指点点,单向输出各种各样的大道理,试图改变孩子,从未真正地倾听、理解孩子的需求。
 
每一句道理背后,都是无数句“你应该”“你不行”“你不能”“我早就跟你说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训练》一书中写道:
 
“有很多在亲子关系中陷入麻烦的父母,都是那些是非观念极其强烈且严格的人。他们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越是确信无疑,就越有可能强迫孩子接受他们。同时,这类父母容易不接纳对那些背离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的行为。”
 
托马斯·戈登博士将孩子疏远父母的现象称之为:孩子们会开除他们的父母。
 
这是因为,当父母们试图用长篇大论的道理、严厉地要孩子改变时,孩子会采用回避、反对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立场。
 
一位家长朋友问我:“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说的越多的父母,往往跟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也越多。”
 
比如,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有了爱美之心,开始在意自己的打扮,有的家长警铃大作,开始教育孩子:
“你当前的任务是学习。”
“你现在爱美太早了,打扮不是一个学生该考虑的事……”
 
在孩子看来,过度冗长的说教是一种干预和控制,他的重点是逃离你的干预,确保他们的自由。
 
一旦孩子在聊天时察觉了家长过多的教育意图,他就会不愿意与你沟通。
 
如果第一次讲道理没用,后面就需要家长用更多的力气说服孩子。
 
读到这,家长可能会有疑问:“难道我不能跟孩子好好讲道理么?”
 
其实,讲道理不失为一种教育方式,但是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有两个小诀窍,可以方便我们的道理被孩子听进去。
第一是倾听。
 
有位心理老师曾经告诉我:“最有价值的沟通工具是真诚的倾听。”
 
倾听本身就会传达出一种善意。
 
亲子沟通中,倾听的价值被大大忽视了。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当你需要咨询时,你去找谁呢?不是去找一五一十告诉你该怎么做的人,你会去找一个聆听者,那个你认识最善良、最宽容,最不想控制你的人。”
 
积极地倾听孩子的情绪,就能让孩子有被理解的感觉,他们甚至会主动寻求你的建议。
 
第二是做顾问,而不是说教。
 
跟孩子聊天时,你可以提出建议,也可以分享你的想法和经历,但建议不要发号施令。
 
如果总是以一个教导者的身份和孩子对话,只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倾诉欲。
 
第二种,忽视感受,不懂共情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对妈妈说:
“妈妈,我腰疼!”
“你一小孩儿,你哪有腰?”
……
 
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我们常常会以孩子小为借口,忽视他们的感受:
“你会不会太敏感了?”
“不至于吧?多大点事情!”
“这有什么好难过的。”
 
这些话,无疑都是在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
 
有这样一件小事:
一个小男孩弄丢了他收集了很久的奥特曼卡册,回家后,一直很伤心地哭着,一旁的妈妈,怎么安慰都没用:
“奥特曼那都是骗人的东西!丢了也好!”
“你别哭了,不就是一堆卡片嘛!”
“好了好了,回头让爸爸再给你买!”
 
这份卡册孩子收集了很久,里面很多卡片是他天天在小区楼下和其他小朋友交换而来。
 
卡册也是他的“社交通行证”,小朋友都很羡慕他,每次带下楼,总是能引来一群孩子的注意。
 
但妈妈的话,反而让他更加伤心了。
 
她的每一句“安慰”都在提醒孩子:你的爱好,你的感受,不值一提。
 
其实孩子的感受,远比你想象中更细腻多了。
 
大人认为很小的事情,在孩子自己看来却可能“比天大”。
 
作为成年人与亲近的人沟通,当谈话结束时,我们是会比以前感到更亲密,彼此之间的联结也会更深入。
 
这是因为对方给了我们情绪包容、理解和接纳,并能给出积极的回应,我们就会知道我们值得被如此温柔对待。
亲子之间的聊天也该如此。
 
沟通技巧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感受上,陪在他们身边,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分担痛苦与喜悦。
 
如果孩子不再相信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帮助,不再觉得父母是关注和包容自己的,失望多了,他就不愿意再对你开口了。
 
第三种:聊天内容太单一、太“功利”
 
很多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除了学习,已经无话可聊。
 
电影《万箭穿心》中,儿子对妈妈说:
 
“从小到大,你除了作业做完了吗、作业做完了吗,你还会不会说点别的?”
 
曾经一项调查发现,有近两成家庭,如果不谈作业、考试和学习,父母和孩子之间几乎无话可说。
 
不同的孩子对父母这种聊天方式有不一样的理解。
 
一个学生曾这样表达过内心的苦闷:
“我爸妈每次跟我说话,张口闭口就是学习学习学习,他们也根本不了解我。我觉得他们爱的根本不是我本来的样子,而是一个成绩好、学习好的我。”
 
这种痛苦很多孩子感同身受。
 
为什么现在很多心理生病的孩子?
 
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价值感来源太单一了,成绩决定了自己是否优秀,成绩决定了父母的是否和颜悦色,成绩决定了他们如何看待自己.......
 
就像我们每天上班,如果你每天只有这一件事,你与亲朋好友的沟通也只剩下这一个话题,长期下来,你也会生出一种“生活无意义感”。
 
这也是孩子不愿与父母聊天的原因之一,他们在父母这里感受不到任何的爱与关心。
 
会聊天的父母,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多和孩子聊聊生活,聊聊爱好,甚至是说说废话。
 
德国著名作家克里斯朵夫·海因创作过一本绘本叫《和孩子聊聊生命里最重要的事》,生活很复杂,我们有太多东西可以跟孩子聊:朋友、猫咪、美食……
 
这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恰好也是孩子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父母与孩子聊天,要懂得“说废话”的艺术,不经意的话语里,里面蕴含了爱的表达,情感的流动,孩子也会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会聊天,是父母最应该掌握的教育技巧。
 
希望你和我都不是孩子眼中的“聊天终结者”,共勉!
 
下面为大家推荐几套国内外最热门的儿童英语书单,给新手爸妈们做个参考!
 
 
如果你在孩子书籍阅读上及英语启蒙有困惑,请加下方微信探讨交流!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