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成长中9个行为现象:发脾气、执拗、说谎、叛逆...
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佩奇
点击:209次
发脾气、执拗、粘人、说谎......养娃的过程中,孩子出现这些症状,总会让爸爸妈妈们焦虑。今天小编分享整理一篇很实用的养娃经,爸爸妈妈们可以在遇到问题时进行查阅参考。

发脾气
 
典型表现:稍微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大吵大叫,甚至摔东西、撒泼打滚,而且很难平息,有时候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很难劝阻。
 
成因:孩子的大脾气往往是伴随着自我意识发展而来的。对于那些语言能力还比较局限的孩子来说,脾气一般起因于有了需求主张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当养护者无法及时满足这种需要甚至无视这种需要时,小脾气便被引爆了;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来说,脾气则可能起因于惊恐、孤独或不被赞赏的负面情绪。
 
对策:
 
1、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发脾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千万不要把孩子容易发脾气视为家庭教育的失败。根据美国亲子沟通专家帕蒂的提法,发脾气其实是孩子的心理康复机制之一,借助这个过程,孩子将发泄掉许多不良情绪,比如沮丧和无助感。所以不要轻易用强制的办法终止这一过程。
 
2、没有无缘无故的脾气,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还应学会查找脾气背后的原因,比如,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项需求?是否自己处理冲突的方式让孩子产生了不公平感?如此等等,这类追问更容易帮自己对症下药,而孩子也将从父母善解人意的处理方式中学会设身处地,得到成长。
 
3、学会接纳孩子的脾气固然重要,但如果还没有足够的耐心处理孩子的脾气,就不要硬撑着,可以让其他家人帮着留心脾气风暴中的孩子的安全,自己到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离开之前可以跟孩子解释一下。比如“看来妈妈需要冷静一下”之类的,但千万不要说些“再哭就不喜欢你了”、“哭够了再来找我”之类的话,我们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耐性的极限,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
 
爱打人
 
典型表现: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动辄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上去就打人。
 
成因: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如下几种:
 
(1)交往技能不发展,遇到问题时不懂得艺术地解决问题,便简单地采取了打人的策略。特别是在多次动手打人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后,就更容易认为“打人”是他左右这个世界的有力武器,自然就会频繁借助它的威力了。
(2)安全感不巩固,遇到非常态的环境,就容易紧张,进而通过打人来先发制人、自我保护。
 
(3)教养方式不当。如果养护者在教育过程经常采取暴力方式,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消极影响,一来孩子可能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二来受到责打的孩子可能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其他人身上。
 
对策:
 
1、适时进行交往技能的教育,引导他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并及时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
 
2、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3、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给他讲一些正面的故事,为他树立一个榜样原型供他模仿。同时停止打骂的教育方式,平时少让孩子和一些爱动手的孩子来往。
 
4、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孩子,可以诱导他说出打人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处理。
 
执拗
 
典型表现:喜欢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尽管有时候这种意愿看起来是“不可理喻”的胡闹,但一旦被拒绝,就会烦躁不安,奋力反抗,大哭大闹,难以平息。一般来说,孩子的执拗敏感关键期出现在3-4岁。
 
成因:
 
1、秩序感作怪,2-4岁是孩子秩序敏感关键期的建立。孩子喜欢尊重既定的习惯或程序做事,一旦秩序遭到挑战,他就会为了维护这种秩序而抗争。举一个案例:一个小男孩喜欢穿着外套睡觉,即使阿姨需要给他换内衣的时候,他也认为不能把他的外套脱下来,但是还内衣必须把外套脱下来,结果他就大哭大闹不已…….
 
2、两岁以后的孩子,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和探索能力的提高,他们发现自己可以控制越来越多的东西,由此也变得喜欢挑战大人,并从中体会自己的力量。所以我们常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第一个心理反抗期”。
 
对策建议:
 
1、认识到执拗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甚至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阶段,做好耐心陪孩子渡过这段时期的思想准备,不过多限制他们的淘气行为。当家长缺乏耐心的简单处理时,可能不利于孩子顺利走出这个敏感期,从而对他们今后的心理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在这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时最好统一,否则,就会出现孩子闹起来时两个人反差较大的处理方式,这样很容易让孩子“钻空子”。
 
2、尽量满足那些合理的或者是非原则性的需求。对于那些原则性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满足,也要理解孩子,做好慰抚工作,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孩子的痛苦。
 
3、多体察孩子的秩序要求,尽量顺从他们这种要求,在吃不准的情况下,还可以多征求他们的意见,以免不小心惹火了小家伙。
 
占有欲强
 
典型表现: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别人一动就大吵大叫地嚷着“这是我的!”、“不让弟弟坐我的小凳子”之类的,看到别人的好东西则想占为己有。
 
成因:一般来说,这种行为是孩子两岁左右之后才出现的,因为这个时候,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渐渐出现了对自身所有权的主张,并尝试着努力维护这种所有权。而且,有时候这种所有权意识来还来的相当广泛,即使那些原本不属于他的,但看起来很好或者只是他先发现的好东西,也会去主张自己的所有权,于是就发生了这样那样在成人看起来有点“自私”、“霸道”的独占行为。但这种行为只是是阶段性的,随着孩子分享意识的发展,这种独占现象将有所减缓。
 
对策:
 
1、认识到这种行为只是阶段性的,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进程中的正常表现,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动机,理解和包容他们的行为,不给乱给他们带“自私”、“小气鬼”之类的帽子。
 
2、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意识,可以给孩子讲分享的道理,但不强迫孩子分享,否则孩子在刚刚学会主张自己权益的时候习惯就被剥夺,成人后容易养成依附人格的习惯。
 
说谎
 
典型表现:喜欢说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话,有时候还一脸的无辜。
 
成因:说谎是幼儿期常见的行为,主要成因如下:
 
1、孩子想象力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有时会出现难以分清想象与现实的情况,所以很容易把想象出来的东西当成现实来表述,产生说谎行为。
 
2、如果父母处处以“好孩子”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在这种压力之下,就可能会认为:只有我做个好孩子,爸爸妈妈才会喜欢我,如果我承认了某件“不乖”的事情,比如弄脏地板,他们就不会喜欢我了。同样,她还会认为,如果我说明已经做过某项“好事”,比如分享。爸爸妈妈就会更高兴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很容易出现说谎行为。
 
3、有时候说谎还是孩子逃避某项“苦差事”的借口,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时候,就可能声称自己还有别的事做,试图“逃过一劫”。
 
对策建议:根据孩子谎言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
 
1、如果孩子因为想像和现实混淆而说谎,我们就不妨多琢磨一层,看看孩子背后的真正需要或担忧是什么,然后在找到这个根源的基础上,跟孩子共情,引导孩子说出谎言背后的真实意图,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或排解他们的担忧。
 
2、如果孩子迫于“乖宝宝”的压力而说谎,我们就要检查一下是否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设定自己的期望标准,让孩子有机会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节奏展示自己。
 
3、如果孩子实在想逃避一件不想做的事情而说谎,我们就不妨看看是否孩子必须做这件事,如果可作可不做不妨放孩子一马,如果必须要做,则要给孩子讲情清道理,支持孩子面对属于自己的责任或义务……
 
不守规则
 
典型表现: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我行我素,没有规则意识。一般发生没有上过幼儿园1-2岁孩子身上。
 
成因:由于1-2岁的孩子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即使与小伙伴一起玩耍,他们感兴趣的也不是小伙伴本身,而是他们共同的玩具或活动,因而容易出现旁若无人的“独自游戏”情形,而不会遵循什么规则。
 
对策:
 
1、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不要强求孩子遵守一定的规则,因为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游戏只是一种带来快乐体验的本能宣泄,如果过早予以干预和限制,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
 
2、规则意识可以在同伴合作游戏中逐渐形成,为此家长可以多给孩子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交往中认识遵守规则所带来的良好结果,增强相应的愉悦情绪体验,并适时予以语言强化,以此帮孩子建立对规则的积极态度定势。
 
3、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比较容易逆反,正儿八经的说教可能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适当借助绘本或其他形象的教育手段,并注意保持随机、及时的原则可能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粘人
 
典型表现:一刻也不想离开妈妈,妈妈在场就不想让别人抱,妈妈离开就大哭大闹难舍难分。
 
成因:粘人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1)妈妈陪孩子的时间太少,孩子对妈妈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2)尚未同妈妈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离开妈妈便感到不安。
 
(3)突发事件的影响,让孩子的秩序感受到冲击,产生了“无法掌控局面”的不安全感。
 
对策建议:
 
1、认识到“粘人”不是坏习惯,而是孩子心智成熟的一种表现,说明孩子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他能够判断自己单独做事与跟妈妈在一起的不同,也有能力做出让自己更快乐的选择――跟妈妈在一起。
 
2、孩子粘人时,千万不要强行推开,以为那样就可以培养独立性,这种想法只能说是一相情愿。只有从妈妈那里得到足够的情感满足,孩子才会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3、把自己交给孩子去“粘”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他的引导,在放手陪孩子的同时,不妨加强对他独立性的培养,比如有意识地陪孩子做些游戏或简单家务,并不时夸赞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样就可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增强他“掌控”生活秩序的信心。
 
 
 
胆小
 
典型表现: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怕这怕那;公众场合不敢放开自己。
 
成因:孩子胆小主要有如下几种原因:
 
(1)家长平时对孩子呵护的太紧,动辄提醒孩子这里危险、那里不能动,致使孩子感觉周围充满了“险情”;
 
(2)家长喜欢用吓唬的方式教育孩子,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
 
(3)孩子有过受惊吓的体验;
 
(4)孩子天生比较胆小、容易羞怯。
 
对策:在帮助孩子克服胆小性格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
 
1、教养孩子时适度放手,不过分保护孩子,但给他们提供相对安全的活动空间,避免经常对着孩子提醒这样那样的危险或者让孩子遭遇这样那样的危险
 
2、避免用吓唬的方式教育孩子,以免剥蚀孩子的安全感。
 
3、如果孩子不慎受了惊吓,注意帮孩子“脱敏”,比如,如果孩子滑滑梯时不慎摔了下来,就想办法让孩子体验到只要防护得当,其实滑滑梯并不是那样容易发生意外。
 
4、如果孩子生而“胆小”,则孩子就要对孩子的行为多一份宽容,不急于改变孩子,以免给孩子更大的压力。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当面说些孩子“你怎么这么胆小”、“我们家孩子胆子太小了”之类的话,以免孩子受到消极心理暗示。
 
天底下没有完美的孩子,但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家长要理解孩子,知道哪些是他成长中的正常表现;宽容孩子,不断犯错,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历程。敢让孩子做自己,能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去引导他,孩子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修行。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赢得爱和宽容!
 
阅读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