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or人性 六种情况不能打孩子
时间:2014-05-0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297次
中国的传统老话有一句“棒下出孝子”,直至今天仍有父母尊崇这句话,对于能不能打孩子、什么情况下不能打孩子的问题,爱贝小编今天就跟大家探讨一下。
 
>>>打孩子,你选择“传统”还是“人性”?
 
中国古代主张对孩子要严教,“黄荆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才”、“家严出孝子”这类至理名言仍旧活跃在国人的潜意识中。
 
当然,从人性的角度,打孩子毕竟是非人性的。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的独立与自由的决策能力,社会的价值取向不再重视你是否是好人,是否是温良恭俭让的人,而是看你是否有能力,是否有竞争力和创造力。
 
打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变成好人,变成听话的人,甚至是愿意好好学习的人,但不能打出有创造力的人。过度的打骂反会损伤他成长的动力,挫败他的信心并淹没他天赋的创造力。
 
 
传统or人性 六种情况不能打孩子
 
 
>>>打孩子正确与否

1、打孩子行为侧面反映父母修养高低
 
教育孩子并没有公认的一定之规,这要看家庭传承的文化与习惯,当下的社会风气,父母自身的修养,孩子的个性与家庭亲密度等等。从统计学来看,在父母文化不高、经济状况不良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挨打要多一些,因为父母的嘴不太善于说理,手就自动来帮忙。
 
父母文化高、经济状况好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挨打要少一些,被管束和教育的程度却要高得多。他们父母的智商一般都比较高,能想出很多有效的办法来制服淘气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打其实提示一种关系的亲密性,中国历来有“打是爱”之说。亲情融洽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反而随意一些,有时也会有敲敲打打或批评得过火,孩子不会计较,也明白父母的用心。
 
亲情不融洽的家庭,敲打孩子或批评过火可能引发逆反,得不偿失。严重时,甚至产生家庭内的敌意,父母与子女形同陌路。能不能打孩子,要看你和孩子关系铁不铁,常识中“亲妈打得,后娘打不得”就是这个道理。
 
2、打孩子从小挫伤孩子自尊
 
不少的成人把一生的不快、不幸福归结于父母的粗暴态度,使他从小就没有尊严与自信心,这样的事要两说。许多人成年后不愿意接受现实,以为如果小时候父母不如何如何,自己现在就会怎样。其实,这是一种对责任的逃避。持这种想法的人,甘愿扮演一个社会的弱者,沉浸在对过去事物的抱怨中,以“我无能为力”来放弃他该有的努力。
 
>>>六种情况不能打孩子
 
1、孩子已经受到很大的挫折和委屈,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有限,雪上加霜的事千万别干。
 
2、过于内向的孩子,这种孩子天性敏感,处理应激能力有限,什么事都掖在心里,外表看不出来,打会加重孩子的压抑。
 
3、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好,越打越疏远,越打越逆反,这种无效行为宁可不做。
 
4、打后还要让孩子自我检讨的事不要做。孩子被打以后相当一段时间一般都很窝火,可以让孩子表达他的不满,让他有个心理的缓冲,这个时候强迫他认错,等于逼迫他撒谎做假,加重他的心理创伤。
 
5、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打,如爱好、社交、友情,尊重孩子的权利,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
 
6、青春期前后的女孩子不能打,女孩需要更强的自尊心,她们长成后遇到的社会压力会比男孩子大。女孩被打容易形成一种受虐倾向,以为打是一种被爱和被关怀,结果会无意识地鼓励丈夫的暴力。
 
爱贝小编提醒:打不要真打,打只是一种策略,对孩子起到威慑的作用也就够了。
 
相关阅读: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