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会给孩子玩积木,玩积木有很多好处,但是玩积木也伴随着很多误区,下面我给大家整理玩积木的六大误区和改正意见,家长们快来了解了解吧。
误区1:积木=乐高
乐高确实是时髦又漂亮的积木,但它只是积木的一种。积木积木,千万别忘了那个“木”字!世界上最早的积木就是木质的,它的发明者是被誉为“幼教之父”的福禄贝尔。他设计的积木由圆形、三角形和四角形三种基本形状组成,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当成儿童的基本玩具。对于一个刚刚接触积木的宝宝来说,传统的木质积木更能让他专注地摆弄,探索那些基本形状的魅力。
建议:宝宝可以没有乐高,但必须有一套木质积木。
误区2:彩色积木比单色积木更适合宝宝
没错,彩色积木的确会比单色积木更吸引宝宝,但单色积木的优势也是无可比拟的——它更能让宝宝体会造型感以及形状之间的组合变化。一块紫积木、一块黄积木、一块紫积木和一块黄积木组成的线条,在宝宝眼里依旧是一段段割裂的点。而全由紫积木组成的线条则会带给宝宝不同的感受:这是一条完整的线条,由点到线的变化也更加清晰。当然,如果你是想让宝宝理解紫色-黄色-紫色-黄色的排列模式,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单色积木中,原木色的积木最受推崇。奥地利社会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创建的华福德教育认为:原木色是大自然的颜色,散发着自然的清香,能让宝宝更加沉静、专注。而且原木色的积木是不上漆的,也更加环保。
建议:为了吸引宝宝,可以先提供彩色积木,等宝宝有了造型的意识时,再换成单色积木。
误区3:宝宝只会啃积木,说明他太小,还不到玩积木的年龄
要知道,小年龄的宝宝在面对任何他感兴趣的事物时,都是通过翻弄、敲击、丢扔、啃咬这些看似“野蛮”的行为方式来感知事物的形状、质地、重量、气味、颜色以及动性能等属性的。对待积木亦是如此。直到他对积木本身已经足够了解和熟悉,才有可能开始探索更复杂的玩法。
建议:啃积木,也是宝宝的玩法之一,把积木擦干净就行了!
误区4:宝宝推倒积木=搞破坏
你是否忍受不了宝宝总是推倒积木的行为,认为这是宝宝在搞破坏?别误会,其实他是在“解构”。积木是最典型的建构类材料。而宝宝面对任何建构类材料时,都是要先解构再建构,也就是“先拆后建”。他只是想弄明白这些积木到底是怎样连结在一起的。而且,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不论他从多大开始玩积木,都必定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建议:别抱怨了,和宝宝一起推倒积木吧!你也能像他一样,从中享受到游戏的快乐。
误区5:宝宝需要我手把手地教他怎样玩积木
玩积木,本来就是一个自由、快乐的游戏。要是变成了“教”与“学”这样的关系,只会让宝宝感觉受到限制、索然无味,从而失去对积木的兴趣。最好的方式是模仿宝宝——你的陪伴会让宝宝更有安全感,能够更加投入地玩积木;而你的模仿则会让他很有成就感哦!还有一种方式是不动声色地用行动支持、影响宝宝。比如当宝宝第一次出现垒高的行为时,你可以帮他固定住下面的积木,使上面的积木不掉下来。有了这样的成功体验后,他会很乐意继续重复这一行为。
建议:别做老师,做宝宝的玩伴就好。
误区6:搭积木就是把积木“垒高”
宝宝玩积木的过程总是遵循着这样一个序:从点到线,从先到面,从面到体。点就是一个个单独的积木。宝宝从点开始玩起,从散开积木到平铺积木,再到垒高,最后渐渐掌握了围合(封闭的形状)和架空(俗称“搭桥”)的技巧。因此,垒高只是玩积木的一种方式而已。不同的宝宝会偏好不同的建构风格。有的宝宝喜欢将积木排成一列,玩开火车的游戏;有的宝宝喜欢把积木围合成一个封闭的不规则图形,给小动物做一个家;当然,也有宝宝就是喜欢垒高,想造100层楼的房子……
建议:耐下心来,仔细观察,虚心学习,及时模仿,做个称职的好玩伴。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