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上学”、游学乃至私塾,一些家庭选择脱离主流教育,这是离经叛道还是倒逼教育改革,社会应不应该给孩子接受教育多几种选择——社会的发展总给人们多重的选择,无论是就业还是子女教育。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课题研究人员通过对QQ群及相关网站搜索,调查得出目前活跃在中国大陆地区在家上学群体规模约为1.8万人(包括父母、孩子、教师)。而据在家上学联盟网粗略统计,广州、浙江、北京是在家上学最集中的地区,这些都是教育水平较高,思想较为开放的地区。其中广东省在家上学人数最多,精确统计有1459人。在北京,最有名的“在家上学”案例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父子,郑渊洁动员只读了小学的儿子郑亚旗回家上学,还编写了一套在家学习的课本。
航天领域的一位女专家,中小学时也在家上学,之后以高分考入大学并一直读到博士毕业。还有一位海归硕士,“揭露了”自己当年被父亲领回家的原因:成绩不好,遭到学校老师粗暴批评……这些家长之所以选择脱离主流教育,原因是在学校单纯的应试教育下,孩子被“排斥”回家。
这些非主流教育模式能否成功?遇到的问题是哪些?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不想让孩子成为“量贩”产品
在北京,已有不少在家上学的案例,各个家庭或学堂的教学模式也有差异,有的孩子在家上学全面发展的同时更注重自主学习,有的孩子退学进入私塾学习专攻传统文化诵读经典,有的则是退学后请了老师在家上学开展类似于一对一的家庭教育。
在家庭收入方面,与公众预想的“贵族化”教育不同,这些“在家上学”的群体中,月收入在0.5万元以下以及0.5万元到1万元水平的家庭是最多的,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月收入5万元以上者也不少。
来自美国现居成都的劳伦是在家教育的实践者,据她说幼儿园收费过高是她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初始原因。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学研究所所长黄震说,他让孩子在家上学是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不想让孩子成为‘量贩’产品。”
这些父母大多有能力自己教育孩子,75.42%的父母有大学专科及以上的学历,多是某方面的专业人员。
5年前,宋婧放弃了收入颇丰的金融管理工作,在家里做起了全职妈妈。但和别的全职妈妈不同,她决定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而非简单地将孩子送进幼儿园,继而走小学、中学、大学的“常规路线”。
提及这个念头,导火索是孩子与老师关系不好,她认为转学的效果也一样。“有的老师明目张胆地要孩子家长送礼,孩子也在学校里贿选当干部,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她发现中国早已开始有人尝试“现代私塾”,或直接把孩子留在家里,由家长自己来教育,且很多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教出来的孩子,不少都很优秀。
于是,对此异常感兴趣的宋婧开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其实这种“让孩子在家上学”的模式,在美英等国一直都很普遍。加之对中国目前的学校教育方式确有看法,不想孩子被“工业化式批量生产”,宋婧很快决定,将来不把孩子送入学校,“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
逃离学校首先遭遇法律瓶颈
宋婧和丈夫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大量阅读各种育儿书籍和相关知识。她甚至还借小学、初中的理科课本,把这两个阶段的知识全都重新学了一遍。
但对于周围的邻居们而言,宋雯的做法确实显得标新立异:不送幼儿园倒也罢了,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都由家长自己教,真能教好吗?又如何考大学?
实际上,她首先面临的是法律问题,按照《义务教育法》,父母必须将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为此相关部门曾提醒过她,而更加不可知的未来是,中考、高考仍是宋婧这些家长们不得不面对的、难以逾越的“坎儿”。
对此,教育专家杨东平认为,除了关注孩子的社交等能力的培养之外,许多人之所以会本能地反对“在家上学”,是因为这与教育国家化的概念相抵触,是合理不合法的。
据了解,依照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但其中第十四条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杨东平认为这是法律为改革“预留”了可能性空间:它提示了通过地方教育制度创新,使之成为合法化的路径。
其次,家庭经济收入也是家长让孩子在家上学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如果想自己在家教育孩子,家长就至少得有一个放弃工作,因此经济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从《报告》中也能看到,在家上学的孩子中,过半家庭月收入1万元以下。“另一个关键问题:家长自己是否能有平和的心态待在家里教育孩子?”宋婧明白,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让很多家长巴不得孩子一到适龄年纪,就将其送入幼儿园,由此开始,受学校教育的步伐便也停不下来了,“而且很多家长本身可能并不具备自己在家教育孩子的知识储备”。
给孩子接受教育多几种选择
“在家上学”、游学乃至私塾,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大冒险。一位留学中介人士告诉记者,“在北美,之所以能做起来,就是家长打算做牺牲,比如,孩子不上大学也可以。”此外,在家上学的孩子还需要本身素质就很高而且热爱教课的家长,家长要心态很健康,很爱孩子,还要懂得教学。
作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家上学”项目核心组成员,同时也是《在家上学,叛离学校教育》一书的作者,李新玲提醒说,“在家上学”其实只是个别家庭的选择,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只是一种教育需求多元化的表现。需因家庭而异,有的家庭追求精英教育,投入很高的教育成本,如果单纯效仿,普通收入的家庭可能负担不起,在家上学成功的例子并不具备普遍性,“因而必须慎重选择。”
杨东平认为:“在家上学、私立教育都是对公立教育单一模式的丰富和补充,从而增加教育的多样性、选择性。我们也不妨接受它的存在,因为对教育我们真的太需要宽容和理解了。”
北京一位中学校长则认为,虽然在家上学很难成为燎原之势,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反而会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让教育部门和学校思考,要如何摆脱“千人一面”的教学方式,真正重视人的综合素质培养。“我们必须反思,‘在家上学’模式之所以受到关注,说明现行体制内的单一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更是在倒逼现行教育进行改革。为了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社会应该给孩子接受教育多几种选择。”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